|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田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用户注册
x
匡一:孙中山挚友 辛亥革命先驱 同盟会创始人
农民作家叶启方
生平传略
匡一字范回,号云观,亦号群观,原名孙纪。
民国二年(1913年)为躲避袁世凯搜捕改名匡一。湖北省罗田县匡河镇九房冲村人,生于清光绪丙子二年(1876年),卒于1920年,享年44岁。
自幼随父就读于家乡私塾学堂,后考取湖北经心书院,例赠大清光绪举人。
匡氏族谱中的匡一序,有国民政府湖北省教育厅厅长王延杰撰写。
少年匡一,颖悟过人,才华出众,经清光绪科考录取“童子生”,公派出国留学日本东京早稻田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
在日期间,结识孙中山、黄兴加入同盟会,被推选东京中国留日学生会会长、湖北留日学生会会长、中国同盟会内务部部长、秘书长、东京女子学校监督等职。
学成回国,先后任北京政法大学校长、大清总银行法律教员、北洋大学教授、天津律师会会长、黑龙江省高等审判厅推事、直隶省检察厅厅长等要职。
在出任黑龙江省都督兼省长的赴任途中,身患重疾,病逝于热河。孙中山、黄兴、黎元洪等国民政要亲送挽联加参追掉公祭。
其法学著作有《民法通论》、《法政汇编》等。这些法学专著,给后来中国司法体制建立起到引领作用。
辛亥革命先驱,同盟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挚友匡-,毕生追随孙中山效忠三民主义理想,高举辛亥反清义旗,立志献身民主共和伟业,谋求法制救国真理,积极力助孙中山反封建反帝制,在辛亥革命反袁复辟的历史转折关头,留下彪柄史册浓墨重彩辉煌的-笔。
谋求学法救国
匡一先生出生在家境富裕,书香官宦之家。其父亲、祖父、叔父、外祖父都是清廷功名官品之人,自幼受书香门第影响,少年匡一随父就读家乡私塾学堂.
他天姿聪慧,颖悟过人,学绩优卓,但不爱言谈,个性强直,所学之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勤奋好学,考取湖北经心书院。
少年匡一,身处国力衰微,朝政腐败,官吏枉法,民不聊生的动乱年代。
他深感中国积贫积弱,饱受烈强欺凌,除政治腐败外,当推民主法制不健全,加之封建体制束缚,科技落伍等原因,他立志学法报国,谋求以法救国,建立民主共和体制为已任。
时值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上疏清廷颁发出洋留学新政,匡一被推荐优录。他满怀期望把自已想法和打算告诉家人,却遭到家里坚决反对,但他去意已决,谁也无法阻拦,于是他从家里偷取盘费,瞒着父母,背井离乡开启东渡日本留学生涯。
清光绪30年(1904年)时年28岁的匡一通过“童子试”录取“童子生”,成为清朝第一批公派出国日本留学生,进入日本东京早稻田政法大学攻读法学。
留洋生 清朝掘墓人
清光绪年间,出台强国新政,公派”童子生”出国留学,实现强国人才战略.
谁曾预料,这批出国留学生,深受国外先进民主法制思潮熏淘影响,组建同盟会,成立革命党,高举反清义帜,以雷霆万均之势,推翻中国千年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新政,成为20世纪留学生给清政府开了一个天大的历史玩笑。
匡一加入留学生之列,更是清廷掘墓团队中的关键一员。
同盟挚友孙中山
在日期间,匡一刻苦攻读潜心学法,品学兼优,为人正派,办事干练,深得学友赏识,有幸结织孙中山、黄兴等革命进步人士,推选为东京中国留日学生会会长、湖北留日学生会会长。
孙中山、黄兴领导广州起义失败,为躲避清政府追捕,栖身“永丰”舰逃往日本避难并结识匡一,共同的理想志向,匡一成为孙中山先生至交挚友。
光绪31年(1905年),应孙中山、黄兴之邀,匡一参加在日本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本部,田良政宅日本友人家中召开同盟会筹备会议,参加会议60人.
湖北参加会议有:匡-、田桐、时功玖、曹亚伯、但寿、吴昆等六人。匡一为中国同盟会创始人之一,联合中兴会、华兴会、光复会组建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创始之初,匡一力助孙中山先生积极联络在日中国留学生、爱国华侨华人、进步商人等,为正式成立同盟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得孙中山、黄兴赏识和信任,在留日学生中有很高威信。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当选总理,黄兴任副总理,匡一被推选为内务部长,孙中山亲自签署任命匡一为同盟会秘书长。
协助孙中山和同盟会负责处理机要文秘财政后勤等内务工作,德才兼备的匡一,不愧为孙中山总理的左膀
右臂,充分展示出青年才俊,多方为同盟会筹聚活动经费,联络留日学生,得到同盟会同仁的普遍赞誉。因工作关系和个人感情,同孙中山、宋庆龄、黄兴等交往甚密。
光绪33年(1907年),匡一毕业于日本东京早稻田政法大学,获取法学学士学位,学成回国。
先后任北京政法大学校长、大清总银行法律教员、北洋大学教授、天津律师会会长、黑龙江省高等审判厅推事等要职。
风云际会有奇缘
匡一原名孙纪,孙中山亦名孙文,孙纪孙文仅一字之殊,两位先哲伟人在中国辛亥革命风云会际之前虽未曾谋面,但似乎早有相交之约,成为人生际遇中袍泽挚友和革命同仁。
在黑龙江期间,匡一积极拥护孙中山先生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努力推行“天下为公”、“三民主义”民主革命理念,积极践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奋斗精神。
匡一、廖仲凯秘密组建同盟会黑龙江支部,与东京遥相呼应,为后来讨袁独立打下坚实基础。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国会推选为临时大总统,国民政府任命匡一为黑龙江省高等审判厅推事。
1913年袁世凯复辟称帝,派爪牙暗杀宋教仁,匡一响应孙中山号召,全力协助孙中山组织第二次北伐东征讨袁,讨袁失败后,为躲避袁世凯追捕,同孙中山先生-道前往黑龙江避难,改孙纪为匡一。
其寓意为一生匡扶正义,一如继往追随孙中山先生践行三民主义远大理想。
孙中山、匡一在逃难黑龙江途中,由于苍促上路,未带足路费,一路上匡一充分发挥书法金石之特长,靠卖字刻章维持路费生活,历时9天抵达黑龙江。
匡一孙中山抵达黑龙江后,以同盟会黑龙江支部为基地,积极联络发动该省资产阶级革命左派等进步人士,广泛掀起讨袁护国运动高潮,促使黑龙江省通电宣布独立,为当时反袁复辟起到了引领全国的标帜作用。
并得到南方护国军云南都督蔡锷将军群起响应,形成中国北南反袁讨袁遥相互呼应的宏伟格局。袁世凯曾畏称匡-通电檄文胜过长枪大炮。
1915年匡-任直隶省检察厅厅长期间,对该省所属道县积极推行司法独立审判改革,成效显著,为我国后来法制体系建设提供引领示范。
1915年讨袁护国取得胜利,黎元洪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匡一从直隶省回到北京。
匡一先生自幼生活在鄂东佛教名山观音山下,受观音善德文化熏淘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自幼心灵播下普渡众生,善德和合的种子。
匡-、孙中山两位先哲伟人,相会在中国辛亥革命反封建反帝制的历史舞台,是理想追求的偶然也是历史机缘契合的必然。
履职途 政星殒落
1920年,国民政府任命匡一任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同年7月在去赴任途中,行至热河省(今吉林省)因气候不适,匡一身患“感冒伤寒”,病情恶化,终日卧床不起,命若游丝。
他深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将夫人叫到病床前交待后事:“我东奔西走几十年,没为你留下一点积蓄资产,我如今病成这样,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和孩子,现在只好送你回老家罗田,以免我死后,你们孤儿寡母流落在外受苦”。
匡夫人听后,肝肠寸断,泪如泉涌, 决意要与匡一患难与共在一起。
适逢孙中山先生前来看望匡一病情,他深深理解挚友匡一此时心情,便一起劝说匡夫人:“你先回去也好,免得匡先生总是放心不下,等他病治好后,再接你母子俩回来,这里一切有我,请夫人放心回家!”
匡夫人离去不久,匡一病情不断恶化,不久病故于热河,终年44岁,1920年一代英豪,带着未遂理想伟业永别亲人挚友,英年早逝,荆楚人民失去爱国好儿郎,孙中山先生痛失袍泽挚友。
匡一病逝,孙中山垂胸顿足,呼号不已,一切后事均有他全权处理,将遗体从热河运往北京,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公祭.
参加公祭的有民国政要、同盟会会员、留日学生代表、黑龙江和直隶省特派地方大员参加追掉会,孙中山、黄兴亲笔为匡一书写挽联,黎元洪等国府要员也送有挽联,匡一先生在孙中山及国民政府中的威望和地位。
为实现匡一病中遗愿,全权拜托孙中山先生将匡一遗体运往老家罗田安葬。孙中山将匡一生前的一辆小骄车变卖,自己和好友解囊相助凑齐路费,择日将匡一灵柩启程上路。
魂归故里 荆楚痛失好儿郎
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为挚友匡一举行公祭后,购置上等楠木红漆棺材入殓,并特送一枚刻有“孙文记”字样的碧玉虎形图章,放在匡一左手,右手握有匡一本人橙黄色玉石狮形篆文印章,一同随棺入殓.
由北京将灵柩启程上路,孙中山亲自安排行程路线事宜,黎元洪等国府要员前来送行。
1920年一个落叶归根的秋天,匡一灵柩由北京启程运往广东烟台港,乘海轮经渤海、黄海、东海、前往上海吴淞口进入长江,到达湖北省浠水县兰溪水运码头。
16年前匡一先生从家乡徒步到浠水县兰溪码头坐江轮走水路,沿长江顺流东下,飘洋过海东渡日本求学救国,有幸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踏上反帝制反封建的革命道路.
如今清帝推翻,人民沐浴共和三民主义阳光雨露,正当不惑之年,为国为民奉献青春热血之际,人生才华抱负未能施展,叹苍天忌英才,身患殇疾,英年早逝,政星殒落。
想当年寻求真理足迹之路,叹今朝却是英豪魂归故里之途。匡一英灵向大海、巨浪、江流倾诉人生无常, 世事如梦, 难舍亲人挚友之情。
“八哥”送灵 大别含悲
匡一灵柩运抵浠水县兰溪码头,从江轮转入竹簰从兰溪沿浠水河经白莲河逆流而上,由于持有孙中山手谕,匡一灵柩行程江海一路顺利通行。
据当地匡姓老人讲,运送匡一先生灵柩中出现一件传闻鄂东的奇闻。匡一灵柩乘江轮进入长江口一群海鸥跟船哀鸣护送,到达兰溪水运码头依依离去。
从兰溪水运码头转运竹簰时,一群“八哥”鸟跟随竹簰上空盘旋低鸣哀叫一路护灵,直抵罗田县匡河傅家庄河囗,“八哥”鸟自行离散,成为当年鄂东坊间茶余饭后谈论的趣闻轶事。
匡一先生灵柩一路用竹簰从兰溪沿浠河逆流而上,簰上挂有青纱白凌,棺木盖有国民党党旗,灵柩所经之处,沿河民众自发跪地祭拜,无不痛惜匡一先生英年早逝,国家失去一位英才栋梁。
灵柩进入浠水河,一连三天天空乌云遮日,英才离去苍天低沉,大别悲哀,长江呼号,百鸟哀鸣,万民挥泪送别,荆楚人民痛失好儿郎——匡一。
运送匡一灵柩的竹簰抵达匡河镇傅家庄大河口,进入黄丝铺小河只有改用小木筏,家乡民众自发前来挖河开道,引水送灵,一路人拉手推将灵柩运到黄丝铺河坪举行故乡公祭,匡姓族人及附近村民,自发前来烧香跪地祭拜。
后来用力夫抬往九房冲匡一故居。
匡河镇观音山观音庙
祭如在 英名永存
匡-先生灵柩安放在九房冲湾中一处停丧屋(罗田叫“瞅屋”),用铁钩悬挂棺材,并派专人料丧,终日香火不断,一日三餐奉上饭菜,添茶敬酒,以示“祭如在”。
按照大别山故乡传统丧葬风俗,请观音山寺庙僧人道土为匡一先生超渡亡灵,前来吊唁的人流络绎不绝。
他们中有匡一先生生前的家乡好友,地方官员绅士和普通民众。
前来瞻仰匡-先生遗容;奉上“三牲”祭品;拎着果品付食;燃放炮竹,敬香烧纸钱,磕头叩拜;送来“轴子”(挽联);还有文人墨客当场赋诗追悼。
一位70多岁双目失明方姓老大娘,杵着拐杖在家人搀扶下,来到匡一灵堂抚棺哭泣呼号:群观我儿,黄天无眼,老身愿替你命赴黄泉啊……。
声声哀号道出白发人送黑发人对匡-先生英年早逝的悲痛惜别之情,人们用不同的祭奠方式,寄托对家乡人民的好儿子——匡一先生的哀思悼念,祭祝英豪匡-一路走好!
匡一灵柩在“瞅屋”放置长达22年之久,父老乡亲不忍心英才入土,后来发现棺木油漆脱落有蛀虫白蚁侵害,经匡姓族人商议,于1942年安葬在罗田佛教名山观音山东侧山脉九房冲的雀儿冲。
墓迁话当年
匡一先生墓地安葬在九房冲老屋对面雀儿冲,当时立有墓碑。
1947年发现墓地渗水潮湿,匡姓族人商议决定,将匡一墓迁到九房冲新屋对面的岗儿山,只见几块石头垒起的一个土坟墩,芳草凄凄,有愧怠慢英灵,只有少数上年纪的老人依稀记得此事,年轻后人一慨不知。
长期以来,有关匡一墓确切位置成为外界不解之谜,只知道在九房冲村,但不知在九房冲具体哪一个地方?更不知晓是哪一座坟墓?
2009年由匡河镇文化站站长刘建文和匡河法庭庭长方虎林,第一次发起寻找匡-先生墓行动,并得到九房冲村匡姓族人匡德文老先生的热情引导帮助。
值到2011年,据九房冲村匡家后人匡久得之子匡德文老人(84岁)回忆讲述:关于匡一迁墓一事,父亲亲自为匡一迁坟“拣精”(捡人骨头),从头到尾经历目睹,挖开墓土层,棺木已损毁,发现匡一左手处有一枚绿色玉石虎形印章有“孙文记”字样,右手处有一枚橙黄色玉石狮形印章,字迹为篆刻,两枚玉石印章后来被民间人士所收藏。
挽联被毁 寻墓慰英灵
孙中山先生送给匡一的是一段白绸斗大黑字挽联,在众多挽联中最为醒目。
1950年冬天,时值土改破四旧扫除封建迷信运动之际,九房冲贫雇组长匡姓人,把打没收上交的老书籍、地主田租地契、租课账本和匡一先生挽联收集到九房冲塆前稻场一火焚烧。
孙中山送匡-挽联内容,经匡河镇文化站刘建文多方探访搜寻,挽联文字内容被观音山寺庙收录,孙中山先生送给匡一挽联文字:
福幸百姓挚谊长存 为国捐躯永垂不朽
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由罗田论坛、匡河镇文化站发起,九房冲村及匡姓族人等爱心人士积极响应,开展寻找祭拜辛亥革命先驱匡一墓纪念活动。
在九房冲村匡德文老人的回忆引领下,终于找到匡一迁墓地,由罗田县文化局领导姚炳国现场致匡一先生祭文。
寻觅山中,拨开荆棘茅草,匡一墓终于定位重见天日,但至今仍然是一座石头垒起的土坟墩,无墓碑文字记载,有愧革命先辈。令人欣慰的是匡一先生墓已被列为罗田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正在申报省保目录。
匡河镇观音山全景
后记
为撰写匡文,作者前往匡一先生故乡,罗田县匡河镇九房冲村实地走访调查,得到了原九房冲村两委支持配合,该村现合拼叫观音山村。
探访匡-墓,走访匡姓老人,网上咨询查阅有关资料,供可查寻的资料实在有限。
采访中得到匡姓族人热情帮助。匡达夫先生(88岁)、匡基茂先生(82岁)、匡劲光先生、匡雄俊先生等。
特别感谢88高龄原匡河乡教育组组长匡达夫先生,根据家父、祖父和自已回忆讲述提供匡一先生的历史资料,给本文增添鲜活详实的素材。
感谢匡河镇文化站刘建文、罗田论坛匡金球二位先生的支持协助,使匡文以客观系统历史的视角出现在读者诸君面前。
参考资料:《孙中山文集》、《黎氏政书》、《辛亥各省讨袁独立通电》、《匡氏宗谱》,匡-先生法律著作等。
祭辛亥革命先驱匡一公文
罗田县匡河乡文化站/刘建文
值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维公元二千零一一年,岁次辛卯仲冬月吉日,
罗田县县委宣传部,匡河镇党委政府,匡河镇文化站,罗田焦点论坛网友,
匡一公家乡亲友、老红军、父老士庶人等,
谨以瓣香、清酌、庶馐、时鲜、品果之仪,百拜祭于国父中山先生之挚友,法学学士、黑龙江高等审判厅推事、直隶省检察厅厅长、北京政法大学校长、北洋大学教授、天津律师会会长、黑龙江省督军,辛亥革命先驱,讳匡一公之灵前,
而祝之以文曰:
于维我公,龙山毓秀,莲水发祥。
天生英武,秉赋刚强。睹清政之腐败,痛野殍(嫖)之哀伤。
是英雄岂蛰于畎亩,奋雷霆拯黎庶于火汤。
故公幼即离乡,谋法治而救国。
结识国父,远在东洋,共艰危任内务总长。
反帝齐筹,同盟并创。主义遵从三民,讨袁乃为虎将。
与国父之谊,曾卖字以济危艰。昌明法治,著述优丰。
良亮之才,实邦家之柱石,功铭鼐鼎,增史册之辉煌。
讵料,天不佑才,大业未竟,公竞积劳成疾,于1920年病逝于督军之任。
然,人非金石,死亦寻常。
信哉,伟人有泰山鸿毛之谓。
光阴荏苒,寒暑代迁。物换星移,辛亥革命,转眼百载。
看今朝,山欢水笑。望神州,早易新天。
帝制不再,三山已倒。
东方巨龙,世界大邦。
正人民乐业,政善人和。
民族复兴,英风正健。
科技腾飞,昭九州之国力,社稷祥和,放日月之明光。
公英灵不爽,定佑中华盛世!
惟愿我公,英灵显赫,膏泽常垂。
佑我中华一统,早愈兄弟相煎。
民富国强,灭列强之狼视,英贤继起,兴华夏之巨邦。
室家康乐,子孝亲欢,四海和谐。
今于观音山麓,大士之乡,我公之故里,聚四方贤德,一呼义倡,意集净资,无论多寡,他日清修公墓,永彰勋绩,更励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