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论坛

 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查看: 4940|回复: 18

廖家明:一位50后的自编简传(连载2)

[复制链接]

63

主题

422

回帖

12万

积分

积分
123780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田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用户注册

x
一、童年时代(1952 年 11 月 4 日—1964 年 8 月)

1952 年壬辰九月十七日(公历 11 月 4 日),余出生于湖北省罗田县河铺镇廖家坳村罗家畈,是年为共产党建立政权的第三年,故属于典型的“生在红旗下”一代。

壬辰年属龙,龙喜水,而秋季水枯,且出生日干缺水,故命里缺少成就大事业的环境和条件。

余系长子,父亲 30 岁得子,喜爱有加,为求顺养而不致夭折,故从小教我反叫爷娘,称父亲为“大”、母亲为 “父”、姐姐为“哥”。

记忆中我幼时性大,经常任性哭闹不止,有两件趣事至今还记忆犹新:一是一次母亲和伯母抬马桶往茅厕里倒,我哭闹着非要母亲用饭瓢去把倒进茅厕的粪水舀起来不可。二是一次母亲在石堆上舂糯米粉,我又哭闹着要把米粉撒到旁边菜园地里做肥料。这两件事后来一直成为长辈们的笑谈。

还有一件事始终难以忘怀:堂兄楚齐哥与余共曾祖,长我 15 岁, 于鄂城三江口初级师范毕业后分配到罗田县东冲畈小学任教。楚齐哥生于武汉,约不到三岁时随父母回到老家,不两年其母病故;因其父肇丰公(我称“四伯”)做补匠常年在外,故住在我家由我父母照顾其饮食起居多年。楚齐哥对我十分喜爱,1956年春我尚不满 4 岁,一次他回家探亲返校时非要带我去其学校住一段时间。哪知到学校后,看到人地生疏我突然十分想家,从早到晚哭闹不止,无论谁花哄均不得安静,害得他几个晚上没睡觉,没办法只好打电话给四伯,要他专程去学校接我回家。学校距家约 45 华里,由于哭闹几个晚上,听说回家心就陡然安静下来,一路上趴在四伯背上昏昏大睡,口水将其后背衣服打个透湿。

1958 年 9 月上小学一年级,教室开始设在上铺肇关大叔家堂屋,后不久转到九房祠小学,启蒙老师系同塆堂兄廖家璧。璧哥当时刚参加教育工作,教学认真负责,亦对我十分喜爱,给予我诸多表扬和鼓励,为促使我形成追求上进、充满激情的性格起了重要作用。继之其后,小学阶段先后有许慧英、冯启中、彭俊秀、张金芳等担任任课老师。校长初为朱恒山,继系徐春华,后是游天龙。前者威严,看到他就畏惧;后两人随和,课余时常主动跟我打招呼逗乐。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始终处于班级前列,语文成绩更好。

印象中小学六年尤其是前三年几乎没有家庭作业和假期作业,语文、算术作业均在课堂内完成,放学后即为自由时光,可以尽情嬉戏。其时农村尚处于比较原始的农耕经济时代,不少农户仍然靠击石取火,晚上用松明子照明,阴雨天出门穿木屐。虽然生活十分清苦,但小学生因没有家庭作业负担,放学后经常玩得很欢。经常性游戏项目有捉迷藏、滚铁环、跳房子、打铁碑、打珠子、打陀螺、打弹弓、走乘龙棋、甩龙摆尾等等;季节性项目有春天到村头绿荫树下挥舞自己用木板做的大刀,夏天到村前小河里干凼捉鱼虾,秋天到板栗树下捡灿栗,冬天到山坳雪地里追兔子,等等。

小学阶段后三年,课余时间则不像以前那样能完全自由玩耍。早上起床后无论春夏秋冬都要提着粪箢收拾猪牛粪;放学后和星期天,割谷时要去捡谷,割麦时要去捡麦,起花生、挖芋头时要去掏花生、掏芋头,以弥补家里粮食不足;秋季桐子木梓出世,还要去捡桐子、捡木梓卖钱,换点家庭润用。暑假时间较长,且天气炎热,父亲不再让我自由玩耍,而要我在其缝纫店读书、写字、做算术,没有课桌就用一张较宽的条凳代替;学习累了就让我给他打扇子、刮痱子,或者让我出门到隔壁不远的铁匠铺、合作社(商店)或木匠和篾匠集中做工的手工业社玩耍一会。好像是从五年级后有一段时间得在学校寄宿,晚上学生用墨水瓶自制的简易煤油灯照明学习,两个鼻孔被煤油灯烟熏成黑洞。

1961年暑假的一天下午,我正在父亲的缝纫店写字,进来一位戴眼镜的年轻男子跟父亲问候寒暄。来人西装革履,皮鞋铮亮,毛料裤子笔挺,英俊潇洒,很有风度,第一次看到这么帅气而有气质的人,顿时对其心生敬慕和好奇。后听父亲说他是仙女岩廖肇康烈士的弟弟廖国庭,在武汉大学英语系读书,毕业后到外交部给大官当翻译,当即萌生长大后也要像他一样学外语当翻译的强烈愿望。这次经历对我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促使我较之于同龄人更早地确定了人生理想与目标,为后来致力于外语学习提供了不竭动力。

余自小喜欢听大人们“弄文”,1962 年下半年上小学五年级时,一次在上铺铁匠铺玩耍,听铁匠铺学徒、王家畈家斌哥背诵了一段《教儿经》,心里十分佩服。听说他家有这本书(其实是个手抄本)就向他借来诵读,花两个星期将其背得滚瓜烂熟,后又从他处借来《增广贤文》背诵。背诵这两个手抄本,亦对我的人生影响极大,不仅增长了知识,初步受到诗韵的熏陶,更主要是对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道德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我家隔壁周大奶的嗣孙介明哥毕业于八迪河农中,比我大10 岁,是当时农村少见的文学爱好者,看过并收藏有不少古今小说,经常跟我谈论哪些小说如何好看。六年级上学期时,一次听他讲述小说《林海雪原》的精彩情节,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急忙从他手中借来该书一个星期看完,还一字不落地背下了该书主人翁少剑波赞美白茹的诗。《林海雪原》是我人生阅读的第一部小说,《万马军中一小丫》则是我人生接触的第一首情诗。

1964 年 7 月初小学毕业,当时全班学生大约有 30 来人。好像是 6 月下旬,我们一起到罗田五中参加河铺区小学升初中考试,印象中共录取初中 5 人,除我以外还有文家山的文界君、鱤鱼嘴的廖海珊、免水畈的涂保国和余科堂。我们这一届很幸运,5 人都被录取到罗田二中即现在的胜利中学就读,之后我们小学考上初中的学生都录取到罗田五中,二中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自然比五中要好很多。

正值我上小学之前,1958 年 5 月中共八届二次会议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求在 5 年以至 3 年内提前实现原定 15 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会后全国迅速掀起大跃进群众运动,紧接着又掀起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同年下半年,各地农村按照“行动军事化、生活集体化”的要求竞相开办集体食堂,组织农民集体就餐;到 1959 年下半年,由于天灾、管理不善和征粮援外过多等多种原因而出现全国性持续三年的大饥荒。余小学阶段的六年涵盖了“大跃进”和“大饥荒”的全过程,故从幼童的视角亲眼目睹了后来回想起来感觉十分不可思议的许多往事。印象最深的有:

▲全民写诗。大约 1958年 4—5 月,村子右边稻场旁边房屋的墙上贴了不少白色纸张,上面写的都是本小队社员创作的“诗”。现在回想起来,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顺口溜,内容都是批评或者讽刺本小队农民性格和习惯的,至今还记得有一首诗里有一句是“伯珊无理爱骂人”,批评的就是我的伯父。后来在下半年秋播时,门口畈田埂上插了许多小竹竿,竹竿上拉着两层小麻绳,麻绳上粘着五颜六色的彩纸,上面全是农民创作的“诗”。与前次不同的是,这次的诗再没有批判农民,都是歌颂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长大后才从史料中得知,全民写诗是毛泽东提倡的。1958 年 3 月,在中央酝酿大跃进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表示了对民歌的重视,要求与会各地“诸侯”回去组织创作和收集民歌;4 月在汉口会议期间毛泽东又提到民歌,要求“下次开会,各省至少要搞一百多首。”后因大跃进运动出现波折,毛泽东自己否定了此前提倡全民写民歌的态度,轰轰烈烈的新民歌运动才降下帏幕。

▲移稻拔产。1958 年 8 月 15 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 36900 多斤”,激起全国农村粮食产量虚报浮夸的风潮。大约 8 月下旬,我所在小队亦按上级要求,以亩产万斤为目标,选择在我们塆对面二房祠左前方河边一块稻田里办高产试验田,将别的田块正在灌浆的水稻连泥拔起移栽到试验田里,一株紧挨一株,满满地推都推不动。刚刚移栽时看上去稻穗浓密,一片丰收景象,但因密不透风,没几天就开始枯萎腐烂,后来所有移栽稻禾几乎全是瘪谷。

▲革新农具。大约 1958年 9 月,生产大队组织在徐家畈搞技术革新,把全大队铁匠、补锅匠和木匠等手工业者集中到一块,改进犁、耙、耖等农业生产工具,试制插秧机、脱粒机和薅秧耙等农业机械,还用手工敲锻滚珠、自己翻砂浇铸并装配轴承,改造传统木轴手推独轮车和板车,一时间热火朝天。可技术革新仅靠热情不行,由于缺乏必要的机械设备,加之缺乏专业技能,生产出来的农业机具基本都是废品,没过多久,农具革新热潮即被大练钢铁的狂潮所取代。

▲砸锅炼铁。1958 年 9 月底 10 月初大办钢铁狂潮在全国卷起,大队组织全部劳动力投入到大办钢铁的洪流之中,先在徐家畈、后在九房祠小学河边搭建土高楼炼铁。没有铁矿石,就组织社员到小河里淘铁砂,同时强行把全大队各家各户的铁锅、铁罐、铜水壶、铜水瓢等金属器物搜来作为炼铁原料;没有焦炭,炼铁燃料就用木炭和木材,一时间附近仙女岩上的麻栎树被砍伐殆尽,各自然村落的风景古树亦被砍伐大半。说来也巧,其时老百姓普遍热情高涨,淘沙、烧炭和炼铁的场面无不热火朝天。课余时间我就去现场看稀奇、看热闹,跟着大人淘沙玩耍,还踮起脚帮大人推拉炼铁炉风箱。

小学前三年,余尚年幼,亦曾留下几件引起大人多年笑谈的趣事:

●一年级上学期时,大队干部到各家各户强行收走金属炊具和用具用于大办钢铁。我家有一把烧水用的崭新铜吊子,父母怕被收走就将其藏在伙房楼上,大队干部来将伙房的全部金属器具收走正要离开,我突然对大队干部爆料说“二叔,我们家还有个吊子藏在楼上”,大队干部听说连忙笑着夸奖我觉悟高,随即搭梯将楼上的吊子收走,搞得父母哭笑不得。

●1959 年下半年,因遭受大旱粮食大量减产,而上交国家的公粮不减反增,小队食堂粮食严重不足。为了不影响满劳力从事繁重体力劳动,小队规定男性满劳力每餐可以吃一小碗干饭,而妇女儿童则只能吃一碗“一吹三重浪”的稀饭。看到别人吃干饭而我们家餐餐都是稀饭,且每人也只有一小碗,根本吃不饱,我经常为此哭闹不止,饭后不上学,边哭边号“我要吃饭,我冇吃饱!”母亲没办法就举着扫帚赶我去上学,一直赶到距学校不远的“堰口地”,母亲转身回家,我亦转身跟着跑回食堂继续哭闹着“我要吃饭,我冇吃饱”,有时如此反复二三次。此亦乃我童年时期之笑谈。

●1960 年暑假时食堂尚未解散,中午歇阴时塆里大人大多集中在食堂所在地“新堂屋”聊天,小孩亦大多在那里玩耍。时任大队长廖梅庭,兄弟排行第二,辈份与我父亲一辈,比我父亲小几岁,故自小我称之为“二叔”,塆里与其同辈份年长者和长辈都直呼其名“梅庭”。我误以为是否能直呼其名是看年龄大小,一天中午我正坐在“新堂屋”天井口的石条上玩耍,突然看到梅庭二叔面带笑容推门进屋,就抢着像大人一样大声跟他打招呼:“梅庭,你怎么来了?”众人先是惊诧,接着大笑,有长者责备“你这伢怎么这么不懂事,你不叫二叔也跟着喊梅庭啊?”我理直气壮地申辩“你们都喊梅庭,我现在长到这么大了,怎么就不能喊梅庭啊!”后来好多年村里长辈闲聊时只要提起我,经常就会说到这则笑话。

老夫聊发少年狂,指点江山也激扬!

2757

主题

29万

回帖

1917万

积分

一路行歌,感动自己!

积分
19175475

最佳新人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前天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的才华,人品,一部传奇,值得敬仰和颂扬
山青水秀的罗田,处处风光美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12万

回帖

963万

积分

积分
9635471

最佳新人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前天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淳朴的文字,记述着朴实的人生点滴……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23

主题

12万

回帖

963万

积分

积分
9635471

最佳新人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前天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754

主题

2万

回帖

88万

积分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积分
880037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推广达人宣传达人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先生晚年幸福,万事如意!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5961

回帖

97万

积分

积分
977243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422

回帖

12万

积分

积分
123780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7

主题

29万

回帖

1917万

积分

一路行歌,感动自己!

积分
19175475

最佳新人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前天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青水秀的罗田,处处风光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7

主题

29万

回帖

1917万

积分

一路行歌,感动自己!

积分
19175475

最佳新人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前天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青水秀的罗田,处处风光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7

主题

29万

回帖

1917万

积分

一路行歌,感动自己!

积分
19175475

最佳新人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前天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青水秀的罗田,处处风光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方式|关于我们|罗田论坛 ( 鄂ICP备16011092号-2 )

GMT+8, 2025-7-31 15:55 , Processed in 0.143493 second(s), 4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