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田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用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一蓑烟雨 于 2025-4-11 13:21 编辑
精细教书,坦荡做人 ——读徐金奎《教师,要学会等待》一书有感
姚怀玉
我认识的金奎老师是一位率真的人。他样子精干、为人和蔼、做事认真,每天都带着一脸真诚的笑容;他爱好摄影,擅长写文,专注于语文教学,偶尔在登山、攀岩的团队中,也能看到他的身影。我在文联工作时,经常和本地的一些作者打交道,金奎老师就是其中一位。 受何庆中主席和徐金奎老师邀请,参加金奎老师的《教师,要学会等待》一书的研讨,诚惶诚恐。惶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这本书文章较多,没有时间精读,二是既然参加研讨会,也希望能对研讨的内容参与讨论,但同时又害怕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不能对这部作品做出有价值的评论。金奎老师的《教师,要学会等待》一书,如同他的人一样,如果一定要用某个词来形容的话,我觉得那一定是“本真”二字!我喜欢看纸质版的书,看的类型也比较杂,目前除了长篇小说看得少以外,其它的我基本不挑,当然,更多是偏向散文一类。大多数作者是在意旁人看法的,行文中一般都会适当地加以矫饰和遮掩,让自我的本心和文字蒙上一层纱,但金奎老师的文章不是,他的文章给我的感觉是“坦荡”,他在多篇文章中直面“形式主义”和“教育现象”,直言不讳地袒露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教师,要学会等待》这本书在题材上偏向散文,很多篇幅里是以讲故事的方法向读者呈现的,主要内容是金奎老师从教43年以来的教育教学案例、感悟、个人心得体会以及他对教育的观点和看法,全书收录了280余篇文章中的112篇,共分为《育人》《教学》《成长》《写作》《管理》《课改》六个部分,绝大部分文章在《语文报》《作文周刊》《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有关教育的刊物发表过。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有着40余年教龄的老师,深知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教师的责任是“教”和“育”。教书立命,必先自我修心养性,一言一行做到表率;育人为本,要让每一个学生首先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才是高的分数、好的成绩。 在《育人,润物无声更动人》这个部分中,金奎老师在《教师要学会等待》这一篇中写道:“教育是播种的事业,我们要在学生心田里播种思想、播种希望、播种爱……教育要有等待的耐心,需要给每一个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我们不仅要有一个播种的春天,还要留给学生一个生长的夏天,才会真正拥有一个收获的秋天。”是啊,我感同身受,曾经我也是一名老师,是数百名孩子曾经的“王”,如果每天只局限于教会学生认识几个拼音、学写几个字、会说几句话、背诵几篇文章,而不去引领他们从文字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行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教育,灌输了书本知识又能怎样?而这许多的“明白”,有些孩子也许从几句话几件事中就能悟到,而有些孩子也许需要你讲很多道理,引导他做很多的事情才能从中得到启发。孩子都是在一次次引导、一层层托举中成长。所以,“等待”的意义该有多么伟大!做老师是,做家长更是! 在《教师要善于经营》一文中,直面现今阶段的教育现状,他说“现在,社会浮躁,赶潮流之风盛行。教师的教学个性失落殆尽,基本被新课程改革同化,有点“东施效颦”之感。提倡电子化教学,不管与所授内容是否有关,都给你来一段演示;倡导小组讨论,本来一句话就能解决的浅显问题,也安排一番讨论;主张开放教学,就把整节课放给学生,像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过去教学的满堂灌,变成了提倡主体性教学的满堂问,或者变成提倡开放性教学的满堂动……这样做,教师仅仅是教学参考书的翻版,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自然唤不起学生的激情,更谈不上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心灵对话。千古名篇,被割裂成干巴巴的几条筋,只是照本宣科,根本没有自己的一点个人的思想感悟……翻翻教案,什么都有就是缺少自己的东西,那是为应付检查做的准备。”多么直白哦,完全不藏着掖着。我没有深入了解现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但见过有老师将教学参考书扫描然后用A4纸打印成文档照着念,成为“印版先生”。虽说我在教育战线呆的时间不长,但曾经是对每一堂课都认真对待,无一不是根据下一堂课要讲的内容提前写好备课笔记,然后再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在笔记中用红的墨水笔做补充或删减。金奎老师说,“在新课程教改中,教师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格局,冲破教参的束缚,扬长避短,发展个性,认识自己,做自己”。这句话很精辟! 金奎老师在这一部分中,记录了收到学生小小礼物的“不眠之夜”,记录了《别开生面的家长会》,记录了每一个老师都遇到过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矛盾问题……记录自己在40年的教学生涯中遇到的、悟出的“教”和“育”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语言生动、亲和,铁汉柔情,至情至性。教书,金奎老师是个称职的语文老师,倾囊而授、精耕细作;育人,他时而是慈父、时而是兄长、时而又是意气相投的朋友。 在《教学,追求无招胜有招》这部分文章中,与《育人,润物无声更动人》 部分中有很多不同,单从语言风格上就很明显,比如他在《我们不要“羊头狗肉”的实验学校》中就十分尖锐,他说:“我想,他们敢公开理直气壮地叫“实验学校”,一定有原因,否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校……在一个“传统’肆虐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一切都能以‘新’的名义巧言令色、花里胡哨,骨子里却散发着陈霉味,只换形式不换内容的‘新瓶装旧酒’,以包装来吸引别人的眼球其实是沽名钓誉的“挂羊头卖狗肉’而已。”直白、尖锐,一点余地都不留。金奎老师是一个语文老师,深知文字的力量,但他敢于这样一针见血的提出异议,直中要害,我佩服他的率真和勇敢。 他的许多文章都很有见地,《莫让课件成枷锁》《评课者要善于画圈》《课堂教学的“放”与“收”》《用整个生命备课》《立足于“言”,融“文”内涵》……这些文章,被《教育报》《语文报》等等有影响力的刊物刊发,足以说明金奎老师文章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的现实意义。金奎老师参加过清华、北师大这些名校的高级别培训,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他不光是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获得了光环,更重要的是他从这些学习和培训中汲取了营养,获得了比光环更有价值东西。他在这些文章中,用散文的方式记录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备、怎样讲、 又怎样让学生“学”和“练”,直至完全掌握。这些文章中的案例的确值得年轻的老师们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 金奎老师是一个勤奋的人,他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过程中,也不忘提升自己。阅读、写作,是他教学之余的最大爱好,他深知“做、悟、写”是一个语文老师成长成功的“近道儿”,语文教学和文学艺术是相辅相成、彼此递进的关系。所以,他自己在阅读和写作的同时,还引导和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从书中体味关于爱、友谊、忠诚、正直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从而开启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荡其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促进其独立、自然的成长……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当成一种生活的需求,并且在读书的同时进行反思和写作,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人生才能充满快乐,才有意义”。他说:《教师不读书是教育的悲哀》《读书,学好语文的第一要务》,教师的成长是《由“临帖”到“创新”》《教师,要做有思想的人》《教育要追求特立独行》,我在这里用金奎老师的这些文章的题目代替他说的话,事实上这几篇我都是通读过的,文章的意义标题上的几个字就已经阐述的非常明白了。我虽然做过几年老师,但只是教学小学低年级,无法真正意义上体会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那些感受,所以在这里也不好做过多的评论。但在阅读和写作这两件事上,我能体会到金奎老师的感受:身体和眼睛上的疲累带来的却是心灵上的愉悦,很欢喜。 《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与对策》一文,我读得很仔细,原因是因为我家两个小孩,小学和初中学业都是在农村学校完成,期间还出现过个别农村老师可能由于专业知识欠缺而又不愿意学习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件小事情:我儿子原来的名字叫“梓浩”,小学三年级时,一位带数学的老师却屡屡将他的名字喊成“辛浩”,这其间,儿子给纠正过几次,我也去过学校,但还是会时不时地叫错,后来我就索性将孩子名字中的“梓”改成最简单的“子”字,这件事情也许有人不相信,但确有其事。这只是一个名字的问题,不会对孩子们的未来产生什么影响,但如果是学习上的问题,教师做出有偏差或错误的解答,那岂不是要误人子弟?金奎老师在文章中列举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以及针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我觉得很精辟也很独到。他说:问题一是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老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二是受专业水平限制,部分老师不适应时代要求,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不对口情况严重;三是缺乏团队协作环境,使部分老师走向平庸;四是缺乏人文性教学评价,教师忙于应付。这几个问题直至目前为止,在农村的一些学校依然存在,在职老师得过且过,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农村,部分代课老师没有专业知识,形同“保育员”。金奎老师在文中提出的“教改”对策,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性和知识性。他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一个浩繁而巨大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需要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亲身实践,教育主管部门的督促指导,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全体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这样,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落到实处,才能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就凭这,金奎老师就有资格成为教育发展历程中的思想者。 《管理,人中难得九方皋》《课改,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两节中,专业性、知识性都很强,我作为一个教育的门外汉,没有能力进行更多的评论,只能是从文学的角度来阅读文章。金奎老师的文章语言质朴、接地气,情、理、趣在字里行间律动。我觉得“坦荡做自己,好好做老师”是金奎老师这一本书的精髓。套用李小七老师在《教师要学会等待》这本书的序言中的一句话:一个以这样的状态生活的人,必然是一个“真人”,他有资格成为影响教育发展历程的思想者。在罗田、黄冈,乃至湖北的语文界的教学、教研史册上,他,占有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