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田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用户注册
x
《教师要学会等待》感悟 王珍桥 各位民协领导、各位文友:大家好! 今天,有幸参加两位教育前辈的文集研讨会,深感荣幸。两位先生都是罗田教育界德高望重的楷模,他们无论是学识、人品,还是治学、治校能力和业绩,都是我辈教师仰望的高山。在此,首先向两位先生表示热烈祝贺。去年11月份,在作协组织的六部文学作品研讨会上与金奎校长邂逢,承蒙先生赠书并邀请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先生一再嘱我要在会上发言,我深感责任重大。教育之路漫长,需耐心等待花开。两位先生以毕生心血浇灌桃李,其精神如灯塔指引后人。研讨文集,不仅是缅怀,更是传承与启迪。 在此,我谈两点粗浅的学习感悟,不到之处请先生海涵,请各位方家指正。 金奎校长的文集《教师要学会等待》,精选了他执教四十三年中发表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上的111篇文章,辑为“育人、教学、成长、写作、管理、课改”等六大部分。文集充分展现了金奎校长深厚的学术功底、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独特的教育思想。 在当代教育理念不断更迭、教育实践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文集宛如一盏明灯,从教育哲学的独特视角,对当代教师的职业伦理与行动准则进行了重新诠释,以“等待”作为核心命题,打破传统教育论述的固有范式,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教育认知的大门。 一、“等待”是对师生关系的重塑 等待,不是消极无为的停滞,而是一种积极的准备、充满教育智慧的主动介入,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时间哲学。 长期以来,在师生关系的构建上,多以教师为绝对主导,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接受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思维发展。而先生文集却独辟蹊径,以“等待”作为核心概念,搭建起一座新型师生关系的桥梁。先生在文集中强调,教师必须重构课堂权力结构,将古老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原则,巧妙地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等待策略。 这种转化,让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独裁者,而是引导者。通过巧妙运用留白艺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出广阔的弹性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种方式使得知识传递从单向灌输转变为认知建构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她不仅是对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有力解构,更是将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进行本土化阐释,使其更贴合当前教育的实际情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等待”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 在道德培育层面,文集提出了“等待即教育”伦理命题。传统教育中,面对反复犯错的学生,教师往往倾向于采用简单化的惩戒逻辑,试图通过惩罚来纠正学生的行为。然而,徐金奎在文集中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做法,主张将等待视为学生道德觉醒的必要条件。 这种教育观是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将教师从单纯的规训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见证者。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陪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通过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错误中反思,在经历中成长。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教师不再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行为的后果,让他们在反思中明白道德的准则。文集中强调的“思维拔节声”意象,生动地诠释了教育过程应有的生命节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速度和节奏,等待本质上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更是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它让教育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模式,而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培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实现道德的成长。 三、“等待”是对教师身份的重构 文集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对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重构。在当今技术主义取向的教师发展观盛行的背景下,教师往往被视为知识的传播技术者,注重教学方法和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和自身的专业素养。徐金奎突破了这种狭隘的观念,将等待能力上升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要素。 这种素养包含三重维度,在认知层面,要求教师具备精准把控教学节奏的能力;在情感层面,教师要拥有师生共情能力;在伦理层面,教师要坚守教育信念。 特别是在标准化考评与个性化教育的张力中,作者提出的“效能与效率辩证观”,为当代教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指南。在现实教育中,标准化考评注重效率,以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和教师;而个性化教育强调效能,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发展。先生指出,真正的教育效能应建立在对生命成长规律的遵循之上,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效率而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一理念如同一剂良药,对破除教育功利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回归教育的本质,在等待中见证学生的成长,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当然,《教师要学会等待》一书除了对教育具有极端重要的专业价值之外,其文学价值和意义也是极其重要的。 这部作品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展现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复杂情感和心路历程,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她不仅是一部教育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通过教师的视角,让读者得以窥见教育的本质与意义,以及在面对种种挑战时,教师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这种文学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激发读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先生之思想将指引着每一个罗田教育人,让罗田教育田园生机勃勃;先生之光芒,将照进罗田教育实践的每一个角落,让罗田教育明天熠熠生辉。 再次向先生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