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论坛

 找回密码
 新用户注册

扫描二维码登录本站

查看: 27469|回复: 13

京剧三余两百年的血脉回响┄余福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27 15: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田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用户注册

x

每一次归来都是对过去的致敬,每一次离别都是对未来的期盼。谨以此文献给国家京剧院,中国京剧杂志社,罗田县委、县政府,京剧票友大会评委和京剧票友以及家乡的父老乡亲!

——余福林
京剧三余两百年的血脉回响

今年 11月初,正是大别山柿黄叶红、丹桂飘香的时节, 首届“余三胜杯”中国京剧票友大会在三胜故里——湖北省罗田县火热唱响。我和堂姐余本慧有幸作为余氏嫡传第五世孙,亲自见证了国家京剧院与罗田县人民政府这一央地共襄的盛举。这是我们余氏后人第七次踏上高祖两百年未归的故土,当我再次听到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湖广音”时,我情不自禁地在内心深处呼喊了一声:故乡,我又回来了!

血脉中的呼唤

儿时父亲教我读《诗经·河广》,懵懂中不解其意,成年后,我才明白了它深刻的意境。“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时时唤起我对前路的憧憬,对故乡的向往和遐想。

我 1954 年生于北京,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幺。我很小的时候,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父亲比较忌讳跟我们谈家世, 但母亲经常跟我们讲余家的往事,告诉我们祖宗都是唱戏的。后来长大了,从老一辈聊天时也听到了许多,才知道祖辈唱的是京剧及家世由来。原来,我父亲的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余派创始人余叔岩先生,我的曾祖父是同光十三杰之一的余紫云,我的高祖更是京剧鼻祖余三胜,号称老生三鼎甲。 我四五岁刚记事时,在家里就看过他的泥塑像,后来才知道是当年第一代泥人张、名叫张明山捏的,正是因为他捏了此像,才得了“泥人张”的绰号。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至今记忆犹新。

我从小就听长辈们说,祖上不是北京出生的,是湖北, 家谱记载就是湖北罗田。我二哥余明现旅居日本,他仍保留 着几十年前亲笔记录的我们这房直系亲属的情况,辈派字号 与罗田余氏宗谱完全一致。从余三胜起到我们的后代,依次 为“开、科、第、敦、本、世、源”。高祖余三胜,谱名开 龙;曾祖父余紫云,谱名科荣;叔祖父余叔岩,谱名第祺。 我爷爷谱名第禄,是余紫云的次子,余叔岩先生的二哥。我 父亲是敦字辈,谱名敦秩,号镇巽。我们这一代是本字辈, 兄弟几个都没有用谱名,倒是我定居内蒙古的堂姐用家谱起 名“本慧”。我们家在北京的老户口本,籍贯一栏也明确记 载为“湖北省罗田县”。家世的浸润,让京剧从小就成为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我们四兄弟都是京剧爱好者,尤其喜 爱余派老生唱腔,我和三哥余福山都报考过北京戏校。

罗田成为我们心中从小就无法割舍的情怀与牵挂。
漫漫的寻根路

我之所以能踏上回乡之路,还要从我的三哥余福山说起。很早以前,我三哥曾经在一个戏剧贴吧里发过寻亲的帖子。2012 年暑期的一天,三哥发现有个叫余斌的网民回复说, 他就是罗田的余氏宗亲,随后两人互加 QQ 好友聊天。余斌很快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一直热心余三胜故里垸下事务的族人余金龙。与此同时,余金龙的儿子也在网上发现了余福山的帖文,还留有住址,信息与余斌说的一致。同年 10 月,余金龙和儿子来到北京东堂子胡同,与我的大哥余光、三哥见面。按辈派,余金龙是“世”字辈,应管我们叫叔。我三哥拿出发黄的笔记本,从余三胜的父亲善继开始,到我们四兄弟和堂姐的子女止,按他们知道的情况排出了一个“瓜藤” 表,与余氏宗谱完全吻合。随后,叔侄几人在家里合影。余金龙还告诉我大哥和三哥,余叔岩先生的外孙刘真,早已与罗田县文化局取得了联系。第二天,三哥带着余金龙父子, 根据原罗田县文化局局长郭小双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刘真先生家。刘夫人告知刘真先生外出开会去了,叫他们留下住址和联系方式。刘先生很快就登门回访了三哥,我和大哥也提前到三哥家等候,失联多年的表兄弟们重新取得了联系。

2013 年元月,时任罗田县委宣传部部长童伟民到北京参加罗田同乡联谊会,拜访了刘真先生,并通过刘真先生介绍, 得知在京余氏嫡系后人的情况,随即邀请我们一起参加了罗田同乡会。此后,多次邀请我们回老家看看。

2014 年 7 月,73 岁的大哥余光专程从北京到罗田寻根问祖。他是近 200 年前余三胜离开罗田后,第一位回乡祭祖的嫡系子孙,受到罗田领导和余氏宗亲的盛情接待。我大哥 是个戏迷,对京剧的传承发展有自己的见解。在观看罗田民 间艺人表演的东腔戏后,对采访的记者说,从罗田东腔戏中 看到了京剧最基本的基因。余三胜不仅是我们余家的骄傲, 也是罗田的骄傲,是罗田的青山绿水养育了余三胜。

刘真先生原准备一同去罗田,后因病重未能成行,便委托正与他合作编写《余门三名伶》一书的中国戏剧出版社曹其敏、中国戏曲研究所何毅先生一起去搜集资料。我三哥也因意外离世失约了,年少考戏校未录,至老未能回到祖籍地, 是我三哥在世时经常念叨的两件事,也成了他终生最大的缺憾。

2016 年清明时节,我携夫人终于踏上了寻根之路。尽管已经听大哥介绍了回乡见闻,但故乡这个只在家族故事和长 辈念叨中听说过的地方,仍让我感到神秘与不安。然而,当 我迈上故土的那一刻,所有的忐忑都被七娘山扑面而来的古 韵今风所化解。我的老家确切地讲,是在罗田县九资河镇七娘山下一个叫上余家垸的地方,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垸落。九 资河是现在的称呼,在2600 多年前属鸠兹古国。这里山清水秀,关寨林立,文化底蕴深厚,充满了古色古香和勃勃生 机。没想到 200 多年前,我的高祖父就是出生在这个古老神奇的地方,并从这里走出大山,成为京剧的开山鼻祖之一。 在这里,不仅有余三胜祖辈坟林,还有一世祖余天锡墓,还 保留有余氏祠堂、余三胜祖屋宅基地、余氏家谱,还有众多 的余氏宗亲和传说。在九资河古街区的文化广场上,高高矗 立着高祖余三胜的雕像,三胜剧场、牌坊戏楼和青砖黛瓦的 民居错落有致。我听到了许多儿时就听过的关于家族的故事,看到了铭记着先祖功名的遗址遗迹,感受到了乡亲的淳 朴、忠厚和血脉亲情。每一个景致,每一次的相遇,都像是 从家族记忆中走出,跨越时空,触动着我的心弦。

接下来的几年,我又多次回乡寻根省亲。2018 年清明, 我陪同专程从日本赶回的二哥余明到罗田祭祖。2021 年5 月, 我带回了儿子余恩泽,这是高祖余三胜首个嫡亲第六代孙回乡寻根问祖。每一次归来,都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升华,感受到了那份血脉中的传承与责任。我思忖着,要为家乡京剧文化传承与发展做点什么。

高祖遗珍回乡的荣耀时刻

我第一次回乡时,就告知罗田的文化部门和余氏宗亲, 我保存着一件高祖余三胜留传下来的练功凳,这是我家现存的唯一传家之宝。

我家原一直居住在有宣南梨园之乡称号的老北京椿树 上头条,离余叔岩故居很近。解放初迁到大坛子胡同,“文 革”时期才被迫搬离到北京东堂子胡同。这个练功凳是我高 祖余三胜传给曾祖父余紫云,曾祖父又传给三叔祖余叔岩。 听奶奶和长辈们讲,三爷爷只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曾 想把我父亲过继给他,我奶奶没有同意。因余家只剩我家这 一脉有嫡传,三爷爷余叔岩重男轻女的思想很顽固,晚年时 按传男不传女的习惯,将练功凳连同家谱和天津泥人张制作 的余三胜座像等祖传遗物移交给了我父亲。我家还有一把祖 传的道具大刀,是金属的,很逼真,我小时和哥哥们经常拿 着刀在凳子上玩耍。有一次大哥、二哥拿着刀在院门外耍, 被邻居报给派出所,警察找上门来说我家私藏日本大刀,我 母亲解释说是高祖余三胜练武用的道具,才消除误会。可惜 这把大刀和其他许多祖传下来的遗物在“文革”期间都丢失 了,或被烧毁了。练功凳原本有一对,也只剩下一个了。

我一直关注着家乡罗田与国家京剧院合作,打造京剧小 镇、京剧艺术传承基地和旅游目的地的进展。当得知罗田将 举办首届“余三胜杯”京剧票友大会和新建的余三胜纪念馆 同时开馆的消息时,我非常激动和高兴。家乡人对唱响余三 胜文化品牌的执着追求如攘袂引领,深深感动了我。我决定 将祖传的练功凳捐赠给家乡的余三胜纪念馆收藏、展览,发挥文化遗产的史料、借鉴、教育的功能作用,让游客近距离 感受余三胜的艺术和精神。

2024 年 11 月 1日晚,“余三胜杯”京剧票友大会在三胜故里举行了盛大的开幕式。在这个特殊的场景和传承与发扬京剧艺术的重要平台上举行捐赠仪式,有着特殊的意义。当我将练功凳交给罗田县领导的那一刻,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感到无比的荣耀,一种血脉相连、荣辱与共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不仅是物品的捐赠,更是一种精神象征的传承, 代表着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无限热爱和敬仰。这是这件家珍最好的归宿,我相信也是高祖最愿意看到的。

据安徽籍戏剧研究家吴同宾先生(1925—2005)在《余门三人杰》一文中记载,同治五年(1866),我的高祖余三 胜在弥留之际告诉余紫云,说他不愿意葬在安徽义园寄人篱 下,希望能归葬湖北罗田老家。余三胜离世后也因此暂时厝 葬天津,终因路途遥远未能如愿。家族也流传着这种说法。 现在,让曾伴随他老人家艺术生涯、承载着他人生记忆的练 功凳,伴着他的英灵魂归故里,落叶归根。至此,罗田成为 高祖心灵的永久安放地,善莫大焉。我可以无愧地对他老人 家说:“高祖大人,安息吧!”

票友会上的亲情相逢

我叔祖余叔岩这一辈有嫡亲兄弟四人和一个姊妹,只有 我爷爷因身体原因未入梨园,其余的都与梨园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的还与梨园世家互通婚姻,亲上加亲。我的姑奶奶余 素霞由曾祖父余紫云作主,嫁给京剧名旦果湘林,所生的次 女果秀英(婚后改名素瑛),又嫁给著名的程派艺术创始人 程砚秋。我的三爷爷余叔岩的原配夫人陈淑铭,是著名京剧 青衣陈德霖的长女,有内侄四个(陈德霖之孙、京剧老生陈 少霖之子),大侄子陈志嘉是演员定居美国,次侄陈志明是 京剧史料研究家,三侄陈志清是余派老生,最小的侄儿陈志 忠也是琴师。余叔岩的外孙刘真先生一直与他们往来密切, 并称呼他们为舅舅。而我们一家则在“文革”之后与三爷爷 一家的后人基本失去联系,直到 10 多年前我三哥在网上寻亲后,才与刘真恢复往来。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刘真先生的四舅陈志忠先生,这次 也来到罗田参加票友大会,为来自北京的余派老生票友、荣 获本届十大名票的李悦和余派新苗、凌珂的弟子操琴。11  月4 日上午,在国家京剧院封杰先生的引荐下,我和夫人、堂姐与陈志忠先生在下榻的宾馆见面了。虽然我们从未谋面, 但在彼此都心心念念的罗田相逢,那份似曾相识的感觉瞬间 涌上心头。血脉中流淌的亲情,让我们仿佛早已熟悉彼此。 我们相互握手问候,显得那么亲切自然。我说,我跟刘真先 生是表兄弟,在北京见过面。陈志忠先生说,我是志明、志 清的弟弟,跟刘真的母亲是姑表姊妹。我说,论辈分,你还 是我的长辈呐。余、陈两家都是梨园世家,这种联姻结成的姻亲关系,在罗田叫“老亲”,未出三代,还是很亲的。原 罗田县文化局局长郭小双先生为我们的这次故里相聚题赠 了一首七绝,很贴切。诗曰:“世结姻亲忠惠门,鱼沉何处 问余孙。回乡数典方知祖,唤起名伶几代魂。”(忠惠是余 三胜一始祖堂号)

更让我难忘的是,在这次票友大会上还有另一种亲情遇见。闭幕式颁奖晚会结束后,经大会工作人员安排,我与本届票友大会的评委、谭派第六代传人谭孝曾先生相逢在演播大厅。谭先生紧紧拉着我的手,激动而又欣喜地说,我们谭家和余家都是湖北人,自他的高祖谭鑫培和我的高祖余三胜起,几代的世交,既有私人生活的交往,更有艺术上的传承。 谭鑫培是余三胜的徒弟,余叔岩又是谭鑫培徒弟,谭富英又是余叔岩的徒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谭余是一家。谭孝曾先生深情地强调:“这是我们余谭两家后人首次在祖师父的故乡会面,是历史性的相见!”那份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瞬间被紧紧相连,让我倍感温馨。

穿越时空的乡音共鸣

我生长在北京,过去从未听过罗田方言,在学习京剧时 才知道唱念中有湖广音,只是觉得朗朗上口,并无深切的体 验。直到我第一次回罗田,有余氏宗亲用当地称为的“罗普 话”喊我“余(rū)先生”,我才恍然大悟。在这次票友大会期间,我连看了四场比赛,特别留意了几个京剧老生的折子戏和彩唱。在《坐宫》《文昭关》《沙桥饯别》等经典选 段中,“你、那、请、曾、主、山、风、朋”等等,都是鲜 活的罗田话发音。我的高祖余三胜,把他融在血液里的罗田 乡音乡情带入京剧,流传至今,直击心灵。现场观众时而爆 发的掌声和吆喝,不仅是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喝彩,也是与 穿越时空的乡音同频共振。

在紧张的比赛间隙,大会组织了赴余三胜故居的朝圣活动。我随京剧名家、票友再次来到罗田九资河镇上余家垸, 参观余氏祠堂,祭拜余氏祖墓,随后又来到九资河京剧小镇, 参观余三胜纪念馆,晋谒余三胜座像。眼看着从耄耋老者, 到垂髫孩童,在心中的圣地顶礼膜拜,我第一次感受到,认祖归宗不仅是家族血脉的认同,更是民族文化根脉的传承。对于京剧人来说,是一种深刻的心灵洗礼、精神体验,为弘扬国粹艺术赋能注魄、凝聚前行的力量。

心灵归处即吾乡。享誉全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本届票友大会的评委谭孝曾先生、袁慧琴老师曾多次来罗田,表示是来朝圣的、寻根的。京剧名家、本届大会评委凌珂先生也带着徒弟来到罗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学余派的, 我们来罗田向祖师爷汇报演出,既亲切又惶恐。”我为自己是祖师爷的后代、是一个罗田人而自豪。

值得一提的是,有潜山的同志质疑我高祖的籍贯,还说 余氏七修宗谱造假,这是对我家族和祖宗极大的不恭。修谱对于家族来说,是敬天法祖的神圣,且不说能不能造假,是否有必要造假,我也没见过这个七修宗谱,我只想告诉大家, 早在发现七修宗谱之前,我们的祖上都知道祖籍是湖北罗田,从我懂事时起,奶奶、父母和亲戚都是这么说的。其实, 我高祖余三胜的老家与程长庚的故居虽然分属鄂皖两省,但相距只有 100 公里,两家的历史渊源深厚,徽汉合流是不变的主题。希望再不要在我高祖的籍贯问题上作毫无意义的争论,应把精力放到携手做好文旅融合的实事上来,形成合力,共同打好京剧牌,唱响大别山。

余音不尽,文化常青。本届票友大会闭幕后,我上辈的 姻亲陈志忠先生说,这次罗田的活动搞得太好了,还会继续 办下去吗?答案是肯定的。每一次归来都是对过去的致敬, 每一次离别都是对未来的期盼。我为家乡的日新月异叫好, 期待下一届票友大会再相聚,祝愿罗田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余福林系余三胜嫡传第五世孙、余叔岩侄孙,现居北京。)

2024 年11 月 17 日
image.png
“余三胜杯”京剧票友大会期间,余福林夫妇、余本慧与余叔岩夫人内侄陈志忠会面
(右二为余福林,右一为陈志忠,左二为余本慧)
image.png
“余三胜杯”京剧票友大会上,余福林家人和亲属与谭孝曾夫妇合影
(右三为余福林,右二为谭孝曾,左二为谭孝曾夫人)
image.png
▲余三胜练功凳捐赠仪式现场(左一为余福林)
作者:余福林
两百年的血脉回响——最终版.pdf (571.55 KB, 下载次数: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15: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余叔岩嫡孙余福林捐赠余三胜练功凳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7 15: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image.pn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012

主题

2574

回帖

34万

积分

积分
342188
发表于 2024-11-27 15: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746

主题

2万

回帖

81万

积分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积分
810358

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推广达人宣传达人

发表于 2024-11-27 22: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8

主题

8万

回帖

445万

积分

积分
4454055

宣传达人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24-11-28 10:4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48

主题

29万

回帖

1886万

积分

一路行歌,感动自己!

积分
18868537

最佳新人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4-11-28 11: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青水秀的罗田,处处风光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48

主题

29万

回帖

1886万

积分

一路行歌,感动自己!

积分
18868537

最佳新人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4-11-28 11:4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青水秀的罗田,处处风光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48

主题

29万

回帖

1886万

积分

一路行歌,感动自己!

积分
18868537

最佳新人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4-11-28 11: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青水秀的罗田,处处风光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9323

回帖

31万

积分

积分
310235
发表于 2024-11-28 11: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哎...今天够累的,签到来了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联系方式|关于我们|罗田论坛 ( 鄂ICP备16011092号-2 )

GMT+8, 2025-4-30 19:19 , Processed in 0.209421 second(s), 5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