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田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用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李茂影视 于 2022-8-1 19:56 编辑
我的舅舅是军人 冯建军 我有两个舅舅他们都是军人。小时候,觉得有两个军人舅舅让我感到很幸福,直到现在仍然让我很自豪。今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情不自禁地让我想起舅舅们。 舅舅出生在浠水县官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大舅舅最大,小舅舅最小,中间是3个姐姐。小舅舅出生的第二年,外祖父就病逝了。外祖母带着5个未成年的孩子,在日寇的铁蹄下,饥寒交迫,艰难度日,不久小女儿也饿死了。由于积劳成疾外祖母病倒了,那时连饭都吃不饱,还哪有钱看病。在外祖母奄奄一息之时,大舅作出了惊人之举:“割股”救母。即在亲人身上切一块肉做药引,以孝心感动天地来产生疗效,俗称“割股疗亲”。也许孝心真的感动了上帝,外祖母的病情居然奇迹般地好转了,直至三年后才去世,此时小舅舅才9岁。大舅“割股”救母的孝心,一时在社会上传为佳话。 1949年全国解放了,舅舅兄妹4人获得了新生,他们还上了民校,学习了许多有关革命的道理。大舅很聪明,读书很用功,并且写得一手好字,他还自学了医术,尤其擅长治疗眼疾和外科。1950年,他响应祖国的号召,从军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回国。回国后继续为人治病。他的足迹遍及浠水、罗田、英山和蕲春四县,其医术医德广受人们称赞。小时候我经常看见他家堂屋四面,挂满了红红绿绿的锦旗,这些都是病人及家属对他的褒奖。大舅参军时我还没有出生,虽然对大舅在朝鲜战场的杀敌情况了解不多,但是,从这里我看到了大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优秀军人品德。 (左起:作者、小舅、哥哥) 上世纪“三年困难时期”,大舅家也受到饥饿困扰。可他还是力所能及地救济更困难的人。一天傍晚,他在出诊归来的路旁,看到一家母子四口饿得气息奄奄。经打听知道他们姓毛,从新疆回来,老家在罗田匡河,离家还有几十里路,母亲病重,腰无分文,回家无望。大舅便将他们带回家中,烧水做饭,安排住宿。得知他们无家可归时,大舅就将自家房屋“一分为二”,隔一半给他们住下,并帮其母亲治病,还与生产队联系,让这家人暂时有个落脚。毛家人一住几年,直到孩子长大,才回到家乡。为感谢救命之恩,毛家一直把大舅家当亲戚行走。 大舅非常关心我们的成长,每次来我家都要考查我和哥哥的学习,只要他对我们考查满意,就给我们奖励,其奖励就是让我们坐他的自行车。坐上大舅的自行车我们都感到无比的高兴和幸福。 1968年上半年,大舅病倒了,我去看望他时,他正处于半昏迷状态,要我唱歌给他听。我含泪唱他喜欢的“志愿军军歌”,他听后也断断续续地跟着唱。我一时哽咽无声,他却低声笑着说:“唱得很好,继续唱”。那晚,我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看到他臂上“割股”时留下的疤痕,回忆和大舅相处的日子,心里一阵阵刺痛。不久大舅离开了我们,时年才46岁。前来送行的人们络绎不绝,有四邻八舍、亲朋好友,有大舅过去的病人和他帮助过人。人们流着泪水,有的呜咽着、有的哭诉着,回忆大舅过去对他们的帮助和救命之恩。数不清的挽联和花圈堆满了他的坟头。自那后,我才慢慢明白了大舅的执着和追求,读懂了大舅的整个人生。 1961年,小舅舅也响应入伍号召,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分配在8345部队当战士。在旧社会受尽苦难的小舅,怀着朴素的阶级感情,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文化知识,拼命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部队分配他当蔬菜保管员,他认真学习北方蔬菜储藏技术,菜窖管理评比全团第一。一个周末的傍晚,部队放电影,此时送来了一车蔬菜,由于寒冬季节,蔬菜如不及时下窖就会冻坏。小舅放弃了看电影,马上拿出自己的被子、棉衣和厨房的麻袋,把蔬菜盖好,然后将蔬菜一袋袋搬往菜窖。9点半电影放完了,连长、指导员带领战士来搬菜,才发现菜都已进窖。见此情景,首长和战士们都深受感动。小舅入伍才一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小舅更严格要求自己,他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雷锋为榜样,走到哪里,好事做到哪里。连队食堂需要一人养猪,小舅主动要求担任蔬菜保管员和饲养员两职,连长不放心,怕一人负责两项工作结果都做不好,在小舅的坚持下,连长答应了。小舅接手养猪不久母猪生了小猪,由于冬季寒冷,最小的猪仔冻僵了不会吃奶,晚上小舅把小猪放在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为小猪取暖,小猪完全恢复了活力,并且能够吃奶。在全团十项工作检查中,小舅担任的两项工作都是第一。星期天部队放假,别人都在休息,他总是起得最早,为战友们烧水、洗衣服。为了改善战友们的生活,小舅买了一副手磨,并写信给我妈妈,要我妈给他做个滤豆浆的袋子,他每天为战友们磨豆浆。班里有个战友情绪低落,小舅得知他母亲因病住院,每月6元钱的津贴不够母亲治病用,小舅将自己平常积攒下来的50元钱寄到他家。 小舅养的猪长得特别快,大的有几百斤,师部将最大的“猪王”拍成照片放大附上小舅的事迹,挂在师部礼堂供全师学习参观,部队还将小舅的事迹刊登在《人民工兵报》上。 1964年,小舅担任了班长,他带领战士工作在最艰苦、最危险的施工现场,在施工中他身负重伤。先后五次荣立三等功,两次嘉奖,被评为全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他的事迹被部队编印成册,在全国工程兵中广泛宣传和学习。他先后多次出席师、团党代会、双代会、团代会。1963年和1964年两次出席全国工程兵代表大会,受到刘伯承、贺龙、徐向前、叶剑英等军委首长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1965年,小舅光荣退伍,先后在浠水县人民医院和白莲镇医院担任炊事员,他将部队的优良作风带到地方。他为人谦和,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把事情做好,担子总是拣重的挑,为了保证大家吃好,他认真学习钻研烹调技术,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1998年小舅光荣退休,退休后在单位领导再三挽留下,他又在医院继续工作了三年。退休后由于单位效益不好,工资得不到保障,他从无怨言,自己在家种粮、种菜、砍柴、帮工,补贴生活。 小舅也是我妈妈最关爱的人,外祖母去世后,年幼的小舅是大舅和我妈妈带大的,妈妈出嫁来我家后,小舅在我家生活多年,入伍后小舅仍然以此为家,每年的立功喜报直接寄到我家,让我们分享。因此,小舅和我们有更深的感情。我从小对当兵十分向往,为有两个当兵的舅舅而自豪。 2013年,小舅舅也去世了。回忆舅舅们,回忆我们相处的日子,一件件、一桩桩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他们的人生之路,有过痛苦和艰辛,有过平凡和伟大。在舅舅身上我学会了感恩,学到了艰苦奋斗,学到了军人的坚毅和果敢,明辨了是非观念。他们给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厚重、永久的爱。 2022年8月1日 于黄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