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田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用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李茂影视 于 2022-7-20 21:38 编辑
灵秀传奇天明山(之二) 文/叶启方 图/李茂 天明山不仅是一座绿色生态之山,也是座历史人文之山,更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红色之山,又是一座充满神秘传奇的风水宝地。“富贵塆”的故事就发生在天明山下。 明末清初月山周家大塆跟铜锣塆显摆“晒富贵”。周家大塆有一周姓富户,家有良田千亩,长工做庄稼活以放铳为号吃饭,家里请外地戏班子长年搭台唱戏,每年夏秋之际把家里银子拿出来“刹伏”晒银子。一山之隔的铜锣塆文脉清秀,出了不少读书人,前后考中六个秀才,为本塆长脸风光一时。你周家大塆晒银子,我塆也不能落后,我就来晒顶子(古代官帽)给你看看。两家晒富贵吸引方圆几十里的人前来围观看热闹,在当地传为趣谈,至今铜锣塆还有“秀才坟”保留。 两塆“晒富贵”被浠水三角山土匪探明,这土匪对顶子不感兴趣,就是充着白花花的银子而来。有一个名叫周寅的土匪,闻名鄂东英、罗、浠三县,是一名江湖大盗。他武功高强,轻功上乘,飞墙走壁如履平地,上梁揭瓦是拿手把戏,左右两胳膊夹着两面簸箕起步一跃飞行如燕,人称“飞虎周寅”。他有一条江湖规矩:只劫官府富户,对穷苦百姓秋毫无犯,官府多次派兵抓捕,无功而返奈何不得。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秋之日,“飞虎周寅“凌驾祥云从三角山一路飞到天明山下的峨嵋苞,在一块大岩石上停落歇气〈休息),一边察看周家大塆的动静。周富户也是精明之角,既然有胆“晒银子”敢露富必有提防,早有耳闻飞虎周寅是个狠角儿,也不敢麻痹大意。安排家丁护院严密防守,请猎手早已埋伏在周寅可能出现的地方以防不测。周寅停落在大石上歇气观看,见周家大塆平静如常,心中慢慢放松警惕,正准备起飞之时,突然“嘣嘣嘣”三声铳响应声倒地,但没有断气,几名彪形大汉迅速上去牢牢摁在地上,被五花大挷押送官府处置。百密必有一疏,大富之家也怕贼店记,可怜“飞虎周寅”回回得手不走空路,这次败走麦城银子没劫成,遭人暗算丢了身家性命,后来人们把周寅歇气起飞之石取名叫“起翅石”。 丝瓜尖座落在天明山脚下,白莲河水库之畔。天明山、丝瓜尖、斗方山三点一线,丝瓜尖居中,海拨300米,三面陡峭,易守难攻,山顶有块小平地,古代建有一座小庙,岩石上有天然“油盐垱”。相传昔日年间此石垱出油盐,不多不少只供庙僧当日生活所用,后来一贪心和尚嫌出油盐少有心扩大,从此后就再也没出油盐被上天收回。劝世人知足常乐,人心不足蛇吞象,终究到头一场空,该是你的跑不掉,不该得的莫强求。 相传天明山,丝瓜尖、斗方山三座山试比高低,谁也不服输赢,各自拿出看家本领你高我更高,眼看丝瓜尖要超过它前后的斗方山和天明山,突然一声晴天劈雷把丝瓜尖山顶打飞,三山从此定下原形,丝瓜尖位居中间最低,“三姐妹”从此后一字排列,和睦相处共守山川,见证人间苍海变桑田。此事被上天察觉,惹玉帝震怒:哪有山岳比高低?难道要撑上天不成?对犯上作乱触犯天条理应严惩不贷,立即下旨雷公电母劈山惩罚,给下界山岳警告约束。
古时候丝瓜尖下有一个叫金竹园的小山村,出了一位姓邹大侠,此人身高八尺,膀阔腰圆,武功了得以一敌十,威猛无比。他行侠仗义,专打抱不平,与官府作对,长期盘据在丝瓜尖占山为王,落草为冦,引取了官府的注意,欲除匪患保一方安宁。 于是,官府派兵围剿此山,严密封锁上下山路口,整整围困一月有余。因邹大侠武功高强,当面捉拿官兵难得近身,不是他的对手肯定要吃亏,只好用围困之策断绝粮草来源,以便束手就擒。哪知围困这么长时间,仍不见他下山谈判受降。此时邹大侠在山上处境十分艰难,山顶有一眼古泉不缺水,粮食告急面临断顿。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正为无粮着急犯愁,“黑虎”摇头摆尾走到身边,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轻轻拍了拍“黑虎”。邹大侠把剩下的最后一升米煮成米版,喂给与他朝夕相处的好伙伴大黑狗一一“黑虎”。这狗通人性,是邹大侠的忠实朋友,每次有事下山外出,黑虎帮他看家护山比人还管事。他拍了拍狗头道:老伙记哟,眼下解丝瓜尖之围全靠你了,老夫的身家性命全系在你身上。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听天由命。他一啪狗身:下山吧!放下山的“黑虎”被官兵拦截所杀,剖开狗腹全是白米饭,官兵当场象泄了气的皮球,推测连狗吃得饱饱的,丝瓜尖上粮食物资充足,围困之计不成主动宣布撤兵。邹大侠黑狗退官兵解丝瓜尖之围的故事至今在当地被广为流传。 天明山月山庙被“天火”焚烧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至今残存文物有:古井、石鳌鱼一对、石鼓、建庙石条、花榭、石香炉、和尚坟墓碑等,一件件古迹文物,见证当年月山庙鼎盛兴旺,声誉荆楚,布道全国。上世纪大集体年代在古庙基处建大队林场,庙前有口水塘,水田60石。 天明山有野生天然继木、红枫、油茶、映山红群落和兰草花,如进行清杂嫁接修剪管理,是一处自然景观,是观光、摄影、写生爱好者理想地,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注:本文故事信息提供:由周建政、王国清二位老先生回忆讲述整理,一并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