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田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用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罗田文联 于 2022-4-24 16:53 编辑
父 辈 的 援 藏 路
作者|方鸢宇
父亲援藏的经历,小时候从母亲拉家常中得知了点点滴滴;而全面了解父亲援藏的历程,则是因这次参加市委党校红色故事讲述活动,从父母亲那儿访谈得来的。
▲作者在市委党校讲述父辈的援藏故事
这中间的缘由,还要从我的名字说起。我名字中间的“鸢”字,有人认为比较生僻,有人认字认半边,直接嚷嚷“方鸟宇”。上小学的时候,记得班主任要我们讲讲自己姓名的由来,我问父亲中间“鸢”字的来历,父亲先搪塞说“是翻字典乱翻的!”母亲在一旁纠正说:“你的鸢字,是一种像鹰一样的鸟,有句诗叫‘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个‘纸鸢’,就是鸢形状的风筝。
你爸爸取这个名,一是希望你像鸢一样,飞得又高又远;二是你出世时,他人在西藏,就像纸鸢一样,家国一线牵,风筝不断线。”
今年3月7号,受组织选派,我有幸赴黄冈市委党校,参加科干班为期近两个月的学习。来自罗田同班的有县文联的王雅萍主席,同期的还有在县干班学习的县人大张军主任,在青干班学习的白庙河镇张鑫书记、团县委陈亮书记。3月9日晚上,班上举行学员交流,介绍各自的基本情况和单位的职能职责,我在作自我介绍时,就讲述了名字中“鸢”字的由来。没想过了些天,班上的学习委员周良才找到我说:“听说你父亲是早期的援藏干部,这很了不起,党校要举办一次红色故事讲述比赛,班委会想让你代表我们班参加,由身边人讲述身边事,更能打动人。”其实,我也早就有写一写父亲援藏经历的想法,就一口答应了。受疫情影响,党校每两周放一次假,乘着放假的空隙,我想着法子从父母亲那儿套出话,大致还原了父亲援藏的历程。
▲作者(左一)在市委党校红色故事讲述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1
据父亲的一名学生也是我现在的同事回忆,那是在1979年农历四月的一天,一个蒙蒙细雨的日子,在父亲工作的罗田县大崎镇五广祠中学,一百多名师生冒着雨,站在进校道路的两旁,送父亲踏上援藏之路。父亲教政治,带班主任,是共产党员,能把枯燥的政治课讲得生动风趣,深受学生们爱戴。当县里派来的吉普车要启程时,父亲向身后的师生用力地挥了挥手,拍了拍身旁怀胎八月挺着大肚子欲言又止的母亲,咬咬牙把怀里抱着的刚满三岁的哥哥放在地上,想说什么,又像被卡住了喉咙,一头钻进了车里。汽笛声声,伴着学生们的哭声,哥哥追跑着的呜咽声,在风中传了很远很远……
那是改革开放后中央选派的第一批援藏干部,罗田只有他1人,黄冈地区17人,湖北省170人,全国3000人左右。当时罗田县的一名指标分到教育系统,有几十人报名,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父亲,却在县委组织部的考察中脱颖而出。
▲父亲在拉萨留影
父亲的进藏路程共花了20天。乘着时任县委书记文长福乘坐的吉普车,到黄冈地委受到当时省委常委、黄冈地委第一书记丁凤英的接见,赴武汉集中后,先坐火车到甘肃柳园,后换乘西藏自治区派来的大客车,经敦煌,过格尔木,翻昆仑山,揽三江源,穿唐古拉山口,一路体验了高原、草地、戈壁、沙漠、雪山等各种地形地貌。当时正值青藏公路改造,到那曲时高原反应剧烈,头痛难忍,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要靠输氧维持。一路颠簸到达拉萨的那天,正好我出生。
▲父亲在拉萨
后来,我问父亲为什么选择去西藏,他说:“我出身贫苦农民家庭,七岁时你爷爷就去世了,从读书起就一直享受助学金,感激党的好政策让我有书读改变命运。中央有号召,我就要有响应!”问母亲为什么同意,她说:“男儿有志在四方,我有一双好手好脚,不能阻挡他的志向。”
2
西藏,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有巍峨的雪山、湛蓝的天空、漫山的牛羊、古老的寺庙、圣洁的经幡、悠远的梵音和好客的牧民;但也是一个异常艰苦的地方,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空气稀薄,严重缺氧,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走路气喘喘,睡觉不安稳,吃饭没胃口……
▲西藏纳木错湖
那个时候的西藏,正是生产和建设物资紧缺的时候。那一批援藏干部,被分配到西藏的各个地区支援建设发展,父亲被安排在拉萨物资综合公司工作。这个公司负责生产和建设物资的调度,父亲先是在化工建材科,负责进销存管理和统计报表分析,保障物资生命线的畅通;三个月后安排在公司政治处负责宣传教育工作,宣传中央大政方针政策,开展文化知识培训,组织文体活动等,促进汉藏干部职工一家亲。虽然是管理层,但父亲对难活累活苦活抢着干,主动帮工人扛钢材、卸物资、装货品,雨皮汗流、腰酸背痛、手脚磨破也乐此不疲。
有一次,一名叫多吉的藏族职工,将一封入党申请书交给父亲,带着歉意说:“我是农奴的儿子,早就想入党了,但文化水平低,以前连入党申请书都不会写。真要感谢您教给我的文化知识!”
原来,公司安排父亲举办为期两个月的培训班,几十名汉藏员工参加,父亲主讲文化课。他自编教材,从语文基础知识讲到中华传统文化,从党的理论讲到民族政策,从文成公主和亲讲到西藏和平解放;对文化知识薄弱的员工,他逐个地“开小灶”,从读音、语法、阅读、写作讲起。在天寒地冻没有取暖设备的简陋房间里,常常备课到深夜。
西藏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是独特而绚烂的。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父亲与同事们有机会领略藏族风土人情。休息时间,可以与同事一起谈理想、侃家常、看经典书目;可以到郊区了解农牧业生产情况和藏民生活情况;可以参观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等名胜古迹,了解藏传佛教文化;可以去藏族职工和淳朴善良的藏民家中作客,喝酥油茶,吃藏糌粑,嚼牛肉干,饮青稞酒,跳踢踏舞,结下了深厚友谊。
▲西藏特产
有一件往事,父亲回忆起来记忆犹新。澄澈碧透、波光潋滟的拉萨河,生长着一种肥美的无鳞鱼。在休息日,父亲与同事们相约着撸起袖子来摸鱼,一上午收获颇丰。回去一炖煮,鲜香四溢,大快朵颐。过段时间又如法炮制,结果吃着吃着,在鱼鳃里吃出了人的头发。询问藏族同胞才知道,藏族有水葬的习俗,他们认为人去世后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归大自然,尘归尘土归土,而葬身鱼腹就是很好的归宿。听了这个,大家对藏族文化多了一分了解,以后再也没人去捉鱼了。
▲拉萨河
父亲赴藏后,母亲每月都给他写信,一封信要辗转个把月才能抵达。母亲在信里总是鼓励父亲,不要担心家里,不要心挂两头。但父亲何曾不知道,家里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母亲一人身上,带着两个孩子,养着三头猪,种着两亩田地,忙家务还要参加修水库……两年的服务期说到就到了。父亲公司的领导对他很看好,开出优厚条件,极力挽留。但父亲对家里感觉实在难割舍、很愧疚。由于援藏工作表现出色,回来后,父亲被安排在一个县直部门工作。
3
说起来,父亲只是广大援藏干部中的普通一员。在这个群体中,有着更为闪亮的典型人物。
同为1979年首次进藏的孔繁森,三次主动请缨赴藏工作,曾写下“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铮铮誓言。粗通医术的他,每次下乡都身背药箱,曾经用吸管将一位病危老人的浓痰一口口吸出来;为了照顾好领养的三名地震孤儿,曾经三次献血以缓解经济负担;最后在阿里地区以身殉职时,只留下两件遗物:8元6角钱和发展阿里地区经济的12条建议。他的女儿孔玲评价:“父亲菩萨心肠,见不得别人受苦,他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像一团火一样点燃了身边每一个人,像磁场一样深深吸引和感染着每一个人。”
▲孔繁森给藏民看病
还有中交天津航道局援藏干部李纯民,设立民族助学奖励基金,共募捐900余万元,支援西藏地区扶贫助学,并捐赠了100多万元的个人家产;江苏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原校长施乃平,援藏十年后回江苏牵头创办这个民族中学,40载年华献身援藏事业,践行着“一人援藏、全家援藏,一次援藏、终生援藏”的信念。像这样的典型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在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伊日乡小学,李纯民和学生们交流
每当在电视镜头里看到西藏的变化,父亲都很欣喜激动。据统计,西藏和平解放70多年来,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63万亿元,建成了川藏公路、青藏铁路、拉林铁路、贡嘎机场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40条,通航城市66个,让天堑变通途;实现了公路、电力、电视、4G网络村村通;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地区生产总值由1.29亿元增加到1902.7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由35元增加到14598元,人均寿命由35.5岁增长到72.19岁。
▲沿拉林铁路看千里绿色长廊
▲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布久乡朵当村桃花园
去年,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活动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援藏干部代表时说:“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援藏干部代表
近年来,我偶尔带全家一起出去转转。问父亲最想去哪儿,他说想回西藏看看。我从网上买了些酥油茶、青稞酒、牛肉干,还买了一套《话说西藏》,想让父亲重拾西藏岁月,但赴藏旅游,还不知父母身体状况是否允许。
曾向父亲询问一个敏感问题:“美国最近总拿我们的民族政策说事,不晓得西藏的民族关系怎么样?”父亲气愤地说:“藏民淳朴善良,汉藏民族关系很和睦,生事的只是一些有政治图谋或被教唆蒙骗的人。西藏、新疆这些年社会安定,没听说再发生暴恐事件,美国却跳出来信口雌黄,这是唯恐中国不乱啊!要我看,美国的种族主义越来越恶劣,离分裂生乱不远了!”
在网上看到,一名援藏干部写过一首名叫《信仰》的诗歌,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信仰
那一夜,我辗转反侧,不为得失,只为西藏神圣梦想;
那一天,我作别故乡,不为忧伤,只为男儿志在四方;
那一刻,我热泪盈眶,不为高反,只为见到雪山清晰模样;
那一年,我翻山越岭,不为修行,只为百姓冷暖安康;
这一世,我到处漂泊,不为风景,只为心中不灭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