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田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用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李茂影视 于 2022-2-14 00:42 编辑
孝花绽放醉院民 —— 董长贵
“哈哈哈哈......”这是他同大家交谈时发出的爽朗笑声。 “嘿嘿嘿......”这是他同个别院民聊天时发出的笑声。 “这个问题,不是问题,我会向院长争取。”当有人向他提出要求或建议时,他喜欢作如此爽快而含笑的答复。 ...... 这个喜欢笑的人叫周浩,他是九资河镇福利院一名普通的职工,是福利院里的“孝花”。 他出生于1993年,2016年大学从毕业,自愿回乡到九资河镇福利院工作。他之所以心甘情愿回到农村,选择侍奉老人的工作,是源于一个“孝”字。据他说,他苦于“子欲孝而亲不待”,爷爷奶奶和他父亲去世得早,来不及尽孝,而成为遗憾,母亲虽说年纪尚轻,但体弱多病,由此,他把对三位老人家的“孝” 给孤独、多病的娘亲,倾情地洒向福利院老人。 由此看来,他的“笑”源于“孝”,是孝开出的花。 “我们老人不讲吃不讲穿,只求后生家在语言上和气点。”这句话周浩记不得是自家老人说的,还是听别的哪位老人说的,但这句话打小就扎根在他心里。后来这根发芽了,让他明白:对老人的孝,不仅要付诸行动,而且语言也很重要。他明白了,也做到了。当年的“孝”芽儿,在他成人后,开花了:他把应该对爷爷、奶奶和父亲的那份孝心,除了献给母亲,更多的是给了福利院众多的爷爷、奶奶。面对老人们的怨气、要求、夸奖,以及工作中的难处与压力,他自始至终以笑相对。 院领导说:“我见小周笑,就不忍批评他。” 院民则说:“我们就爱看小周笑,他一笑,我们心里就甜润。” 一笑解千愁,一笑换百乐。 进院伊始,院长家里办大事,需要请几天假,院长只好把院内的事务临时交给他,顺便检验检验他。他从院长的语气中知道院长还有些担心,有些顾虑,他立马笑着说:“院长,你就放心吧,你把主要的事儿交待一下就行,我会把这几天作为历练的机会,好好把握,尽心尽力去做。”果然,当院长回来时,见一切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还解决了院长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让院长赞赏不已。 一次,院里的一个老婆婆患病,在他给她打扫呕吐物时,老婆婆又一次突然呕吐,并吐得他一裤脚,老人当时想一顿挨骂是少不了的,也少不得以后会有小鞋穿,她也准备着挨骂。未曾想到,她等来的是这个穿着打扮比较时髦后生伢的一阵哈哈大笑,继之而他说:“没关系,婆婆见我裤子穿脏了,是在变着法儿让我换衣服,是吧?”老婆婆绷紧的心这才放松,心存感激,后来逢人便说:“就算是我的孙子,也会给我一顿臭骂,可小周的态度让我没想到啊!” 初来乍到的他,工作难免不周全,难免失误。面对院领导的批评,他总是虚心听取,笑而接受,向来没有丝毫的反感,后来领导就变批评为和颜悦色的指教,说此事应该如何如何办,那事以后要怎么怎么处理。 笑是润滑剂,它能调节自己与院民之间的关系,使之更融洽;笑是粘合剂,它能拉近他与领导之间的距离,使之更亲近。 周浩的“笑”源于 “孝”,而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不可能有孝心的,归根结底,他的“笑”源于“爱心”。从爱心到孝心,再从孝心到发自内心的笑,小周的内心里完成了一整个演变过程。 周浩自进入福利院之日起,就本着老人至上的原则,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尽孝),让老人们在福利院这个“老人之家”安度晚年。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在工作中,一边向领导和老职工学习、请教,一边注意观察、摸索,并积极要求参加各种培训,借以提升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成功考起了养老护理员培训初级证书,他的汗水没有白费;他多次被评为优秀职工,被院领导赞为“笑星”,院民称为“孝星”,他的又一付出有了回报。 小周把福利院当作自己的家来打理,没结婚时,家院两头跑,两头忙;婚后把娘托付给妻子照顾,自己把福利院当家,院里住的多,家里住的少。他主动为院领导分忧解愁,院里的重活、难活、脏话他大包大揽,成了院长的得力助手。难怪他们的许院长经常念叨:“小周来了,我的工作轻松了。” 他把对老人们的孝做到极致,院民病了,他陪住院,陪睡,直至病人康复出院。曾经有个80多岁的老院民住院,由小周喂饭、倒水、煎药、抱着上下床、抱着上卫生间。其他病患者误以为小周是老人的孙子,都在老人面前说:“你的孙子真不错,好孝道!”老人有时干脆说:“是啊,是啊,我孙子是不错。”有时老人说:“我哪里有这么好的福分啊,他是我们福利院的职工。” 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学毕业生,作为一个一表人才的青年人,作为一个品学兼优的他,选择回到农村,回到大山里,担任这样一份工作,确实让人费解。为了升官吗?为了丰厚的报酬吗?为了追求爱情吗?答案都是否定的,即使他想升官也只能是望梅止渴,报酬更是微不足道,至于爱情在当时还是没影子的事。由此,他的家人反对,亲戚犯嘀咕、同学不理解,但任何人不能改变他的初衷。他坚定地按照他的“孝”心,走出了校门,回到了家乡,走进了福利院。可是后来的他见福利院的工作繁杂,见到好些老人脏兮兮的,还要全方位地侍候病人,担着被传染病传染的危险,甚至他被人不理解,他内心动摇过。思想的波动,他没有表露出来,波澜不惊。当他耳边响起曾经一位老人拉着他说的“小周,一天没看见你的人,没听到你的笑声,我就觉得少了点什么”那话语,眼前出现的老人们那一张张笑脸,脑海里面他与老人们玩耍、打趣的情景,就打消了念头。他想,从平凡低微的小事做起吧,我不是来尽孝的吗?我如果走了,他人能懂这些老人么,又怎么能照料得好这些老人呢?还有我那可怜的妈妈丢得下吗? 一连串的问号后面,便是坚定的信念:我不能走,我要服侍好老人们,我要给老人们快乐,我要争取让老人们多活几年! 周浩这一坚持就是六年,而且他留下来的信念越来越坚定,越来越离不开这些“亲人”,因为他觉得他有尽孝的义务,这是他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