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田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用户注册
x
藏在深闺人未识
——三里畈镇毛家咀村游记
湖北省罗田县骆驼坳中学 徐金奎
三里畈镇毛家咀村被蕙兰山、金耳岩、罗汉岩、富猪寨、黄道姑尖四面环绕,山清水秀,风景独特。承巴源网友之约,赴毛家嘴村采风。
独有长生伴客传
出发前,我们都不知道目的地是哪里,给我们采风活动增添了一种神秘感。
沿着318国道前行,接着走盘山的村村通,大约行驶了35公里,导游小蔡让我们将车停靠在路边,徒步沿山路上毛家咀村。
到了中塆,才知道这里是今天采风的第一站。中塆塆口有两棵参天古树:一棵是银杏,一棵是古樟。枝繁叶茂的古树在竹林和其他树木的簇拥环绕下巍然屹立,苍翠欲滴。走到树下,清风徐来,凉爽袭人,在炎热夏季给我们带来了惬意。这书没挂牌,不知道树龄。我拜访过骆驼坳镇虎母山和岩下塆的银杏,那银杏与这银杏相比,不足三分之一大小,而那银杏都有两三百年历史,这棵银杏当然有近千年树龄。
看着网友们高兴地在树下留影,我却陷入了沉思:古代,人们视银杏树为福树,种植于宅院、祠堂、文庙、行道;视为神树,视为科举及第的吉兆,极力保护之;还视为圣树和佛树,受僧道们推崇……近千年的银杏,这么珍贵,一定记载着毛家咀村民植树的原因、故事及历史沿革,也给今人留下了不可复制的风景名胜。为什么这棵古银杏不仅未挂牌,更未列为古树名木保护名录?这的确让人感到有点遗憾,自然想起了李清照写银杏的诗句“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我到过孔庙,孔庙大门内两侧各有枝叶茂盛的千年银杏一株,植于金代,一雄一雌;我曾经在西边雌株下捡回一颗银杏,在冰箱里珍藏至今,不是因为白果种子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和尼克酸等丰富的营养成分,也不是因为银杏是珍贵的中药材,能敛肺气,定喘咳,治带浊,缩小便,降血压、增血管渗透性等作用,而是因为我对银杏所怀的深深敬意,更是对孔老夫子“诗礼银杏”的缅怀、崇敬和礼赞。
这真是,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卷;一树擎天,枝枝叶叶是文章。兴致之余,口占一绝:
古树龙蟠会有缘,白云如盖笼浮烟。
桑田沧海皆成幻,独有长生伴客传。
不甘屈受尘埃欺
沿着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前行,来到毛家嘴金耳岩蔡均全家,导游介绍,蔡均全性高雅,精园艺,喜作盆景和根雕;多情趣,善音律,对民间小调《八音头》情有独钟。
我们走进院中,只见古稀老人蔡均全手拿一把四弦双音凤琴,左手把琴按弦,右手行云流水般前后拉着,轻快婉转悠扬和谐的旋律中夹着些许雄浑厚重,令我们如痴如幻,沉醉其中,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游走在美妙的境界里。
琴声勾起我的记忆,“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穆如松风的古调琴声虽美,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
一会儿,由四位琴师、六位演唱者和一位打击乐伴奏者组成的十一位表演小组换上了唐装汉服登场,郑重其事地表演了《八音头》小调《感谢共产党》《相思调》等曲目。柔美的琴声,舒缓的曲调,婉转的女音,与这夏晨是如此的协调,我那颗因暑热而烦躁的心,也渐渐随着音乐平静下来。院内凉风轻轻拂过面颊,仿佛闻到了淡淡的花香,此时的我,随着音乐的起伏,激荡回旋,早已成为这和谐场景中的一部分,清澈明净的琴声潺潺流动,如同来自深谷幽山的梵音,静静地淌着,仿佛天地间,唯有琴声、乐声、曲调、夏风和我,真有种“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之感。
蔡老介绍,他们演唱的《八音头》有八种不同的曲调和音律,分为八个曲牌,合称《八音头》。其曲词大多来自乡村市井的地方经典,也有少数来自唐宋经典诗词,诙谐有趣,雅俗共赏,乐曲优美动听,情味浓郁,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的地方戏曲。就连蔡老手中的四弦双音凤琴,也是他用祖传技艺自制而成,一把凤琴可顶两把二胡用,克服了深山谷地《八音头》演奏人员缺乏的弊端。为挽救濒于失传的《八音头》,蔡老将《八音头》曲词收录在《蜜蜂洞集锦》中,还组织一支《八音头》演唱队,亲自教唱。湖北电视台和黄冈电视台的《垄上行》栏目组曾前来做专题采访,制作节目,在省、市电视台播放。
临别时,蔡老表达了心愿:希望《八音头》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有更多的有缘人学唱《八音头》,将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世代传承下去。
我感到唏嘘不已,也真心希望《八音头》能世代流传,以诗记之:
凤琴自制良桐枝,妙手操琴无人识。
俗音可与雅乐媲,不甘屈受尘埃欺。
欲过悬泉水雾摧
离开蔡老家,我们一行人跟着向导沿乡村茅草道向西迤逦而行,一会儿就到了龙潭峡谷。这里植被繁茂,空气清新,凉爽舒适,溪水上弥漫着一层薄雾,溪流欢快向南奔腾,除了我们,没有外人打扰,真的宛如世外桃源。
蕙兰山、金耳岩、罗汉岩、黄道姑尖的径流汇聚而成的龙潭峡谷,溪谷里的石头由于积水的冲洗,怪石嶙峋,像船,像马,像鱼,像蚌,像翠盖,像笔架、像珊瑚,不一而论,她们无不在参差中带着一种超逸脱俗的神情,似乎随时可以幻化而飞离地面。溪水碧绿,清澈见底,哗哗流淌,好像肩负着奔赴远方的使命;潭水如碧玉,令你不忍用手去碰,更不忍涉足去搅乱他的翠色;天上,白云朵朵,似乎在空中闲游,瞬息万变,目不暇接;青山荡漾在水光山色里,似乎在崇山与白云之间游走,我们仿佛已经置身仙境。
友友们顺着曲折的山路,盘旋而行,跳跃前进。不一会儿来到头潭,头潭的面积不大,水也不太深,基本无险。但是龙潭峡谷东西两岸陡岩峭壁,难以攀登,绿荫如盖,凉爽如春;潭中水清见底,溪流从高处石岩顶缓缓流淌,水声就象一曲美妙的轻音乐,曼妙无比。水流汇到一起后形成头潭,就像一个天然泳池,如果七仙女云游到此,见到这美池,一定会按下云头,到池中游泳嬉戏:那四溅的水花,那欢快的笑语,那自在的逍遥,融合成欢快柔美的交响曲。
走过一潭(头潭)大约百米,眼前一条白练悬空而下,瀑布之下积水成渊,深不见底,虽然游鱼细石可见,但是潭两岸具为悬崖峭壁,难以逾越。没办法,勇者上,年老体弱者返。我和高永平、晏家武、汪习清、王海林、童金燕、严红梅、蔡导游八人继续探险:大家在相互帮助,相互搀扶中,手抠石缝,脚踩岩石,有惊无险地攀上了峭壁。看到我们的笑靥,折返者们唯有艳羡。
来到二潭,只见潭后有瀑布从数丈层层叠叠的陡峭悬岩飞泻而下,潭泊联珠,飞瀑倾泻,白练悬空,轰然作响,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云蒸霞蔚,让人感到宛若仙境。两侧是悬崖绝壁,潭水深不可测,水碧如玉,清幽深邃,潭底暗流涌动,令人望而却步;我率先下到水瀑中,让朋友拍照,瀑雾笼罩着我,瀑水裹挟着我,冰凉的水珠水滴溅了我满头满脸满身,凉意浓浓,丝丝入心,沁入心脾,就像是猪八戒吃了人参果一样,每个毛孔每个细胞都感到畅快无比。返回潭边,我发现飞瀑下方有一方形洞,就像《西游记》中所描述的水帘洞一般,不细心观察,不可能发现。据说有武汉游者钻进过此洞并拍照留影,我也产生了钻洞去感受的想法,可惜没有雨衣,也没带衣服,只好作罢。
导游说,这二潭很神异,相传有两位老人为探二潭的深浅,割了两捆葛藤,栓上石头,放到潭里,葛藤放完,尚未见底。1964年,中塆人到二潭车水抗旱,水浅坑深后,潭水汩汩地直往上冒,柄全拿着一根长竹竿想试试潭水到底有多深,站在潭边将竹竿往下一插,脚下一滑,身体失重,人和竹竿一起沉入潭中。潭边的人急破无门,又毫无办法,只有干着急。过了一会儿,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柄全竟然从潭水里浮了上了。柄全告诉大家,他沉下去好深好深,水特别特别凉,手脚都麻木了,后来,似乎是有神人托着我,才浮了上来。
导游还说,龙潭峡谷内植被茂密,空气清新,近乎原始森林,悬崖峭壁上生长有灵芝、石斛、七叶一枝花、天冬、天麻等名贵中草药,是天然的中药产地。
正午,我们溯游至三潭。只见潭四面玉树环合,青翠欲滴,俯仰生姿,流水清澈,潺潺不绝,鸟语声声,婉转和鸣;潭北飞流从数十丈高的悬崖处奔腾飞泄,从天而降,飞流四溅,声响如雷。我想,就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只能描述她的外形和气势,却不能表现瀑布的声音及其内涵。
三潭东北面四十米处,有一外大内小的牛角洞。洞口高约4米,宽约5米,洞深约40多米。导游说,牛角洞洞处深山峡谷,人迹罕至,又被茂密灌木和藤蔓掩遮,外人根本无从知晓;洞的最深处有一小洞,只有尺余口径,人不可入,洞内漆黑一团,不知洞深。相传大清年间,有一刘道姑,吃斋念佛,在洞中修炼。某日,洞口倒挂一条巨蟒,张着血盆大口,吐着红信子,向里窥视。道姑见了,吓得三魂出窍,七魄离身,再也不敢在此修行。有人说,那巨蟒是菩萨变身前来试探的。导游还说,四十年代初,地下党员蔡席丰和伤员为避国民党的屠杀,在洞中避难,附近村民纷纷为之送饭、送药、治伤。
在潭下石上小坐休憩,向上看,潭四周树木环绕,崖壁如削,我们犹如坐井观天;北看,岩峭壁陡,瀑流飞溅,似雾似雨又似风;南看,流水欢快地向远方流逝,奔流不息,再不回头;潭中,如船磐石,是拍照留影圣地,为游者频添人生乐趣。
导游补充说,沿峡谷可以直达罗汉岩,罗汉岩西侧有“螺丝吐肉”奇异景观,还可通蕙兰山、金耳岩、富猪寨、梁敬寨。
现在,我想用驴友肖仲江游龙潭峡谷所赋诗来表达我游历龙潭峡的艰险:
危岩幽壑陟崔嵬,欲过悬泉水雾摧。
相共攀云逢绝壁,洞崖难上更难回。
唐桂留蟾今古寺
来到今古寺,在大门处,看到一幅对联:今之古,古之今,古往今来终不废;心即佛,佛即心,佛随心道便归真。听同行朋友说,“今古禅寺”寺名为秦王李世民亲题,不知道这庙门上的是否为当时唐王真迹?待有缘者考究。
走过庙堂,来到大雄宝殿前,香火缭绕,梵语声声。台阶东侧有一株桂树,我走近桂树,仔细阅读了“唐桂留蟾”牌子上的简介,才知这棵桂树是唐代开寺僧人手栽,历经千余年,经历百劫、饱受岁月风霜侵蚀而顽强生长的桂树,呈现出的仍然是风华正茂的仙态仙姿: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玉树虬枝,浓荫如盖,树干高十余米,树荫占二十平方米。每到三五之晚,皓月升空,婵娟独占,枝叶扶疏,玉镜半遮,上半夜则留月于东天,下半夜则留月于西宫,仿佛月依树转,树就月移,看起来,不是天上之月中有桂,而是寺内桂中有月,这不正是天上人间月与桂相互竞美?据园丁罗国书老人说此桂树特灵异,常为人间讯报吉凶:他亲眼目睹此树已枯三次后均恢复生机,清末国耻频增时此桂枯死,日本侵略中国时枯死,十年动乱时枯死,当时树叶自然脱落,形成枯木,后又死而复生,正常生长。
最令人痛心的是十年动乱时两个树枝被砍去一枝,现存的唐桂只是半株,现在,被砍处已另生新枝,且旁生无数桂枝,一片祥瑞。
现在国运昌隆,佛光重现,古寺新生,此树更是枝青叶茂,生机勃勃,不仅开出了金色的桂花,而且由每年开一次到每年开三次,香飘数里。
我想,这唐桂花开的日子,金黄花瓣一簇簇拥挤在一起,三五片金瓣围坐在花蕊旁,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一定令人陶醉而忘机。或许那是桂子的香气清芬袭人、浓香远逸,典雅而甜蜜,要将我带进如梦如幻的月宫,去享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仙境。那时,这今古禅寺,这唐桂,可算是“香在深山有远亲”了。
毛家咀村的美,是道不尽说不完的。我想,身处这有着浓郁历史风情的古村落,你随便踩到的看到的一草一木,可能就是哪朝哪代哪位或是威武将军或是文人墨客曾经看到过的,只不过,有的步履匆匆、有的闲庭信步罢了。
我不知道,这“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毛家咀村,这亿万年的龙潭峡谷,这千年的《八音头》,这千年的银杏,这千年的“今古寺”,还有金耳岩、罗汉岩、蕙兰山、黄道姑尖、富猪寨、梁敬寨……何时才能抵达“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佳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