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田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用户注册
x
长平之战与白起之死 凤中草儿 徐建平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交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灼热的战场上散发着寒意,死亡的阴霾正在这个让后人毛骨悚然的古战场缓缓铺展开来。 当年轻气盛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成为赵军主将,一名秦军老将接过秦昭襄王的兵符,火速赶往秦军大营,接替主将王龁[hé],指挥这场中国乃至世界冷兵器时代空前规模的大决战。秦王下令全军严守秘密,赵军将士完全不知他们的对手是用累累白骨垒起赫赫战功的一代名将——白起。 1 关于白起成名前的经历,一切都很神秘。唐代诗人白居易考证白起出身楚国没落贵族。孟祥才等学者认为,白起升职的一大原因是得到了宣太后一党的支持,这与他出自楚国贵族有一定关系。 秦昭襄王嬴稷年少即位,实权最初掌握在他母亲宣太后手中,太后的弟弟、穰侯魏冉辅政,在秦军攻打新城的前一年,魏冉被秦昭襄王任命为相,上任后举荐亲信白起为将,将他推上了战国的历史舞台。 2 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可在他“超长待机”的前期,拥有“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秦国,并不占据绝对优势。秦昭襄王十一年(前296年),齐、魏、韩三国派兵攻破函谷关,秦国一时难以抵抗,还不得不割地求和,将河外及武遂、封陵等地归还韩、魏。 就在此时,白起横空出世,三十多年攻城略地、杀人如麻,真正唤醒了秦军横扫六国的野心与席卷天下的气势。他每打一次大战,天下为之震动,六国就此患上了“恐秦症”。白起的战功,是汗青史册中弥漫的血腥味。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首次指挥重大战役,在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大破韩、魏大军,“流血漂卤,斩首二十四万”。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鄢郢之战。白起率军伐楚,水攻鄢城,“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之后乘胜直捣楚国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县)。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3年),华阳之战。赵、魏数十万人马出兵华阳(今河南新郑),攻打韩国。秦国命白起带兵增援韩国,再次取得大胜,斩首魏军13万,还将手无寸铁的2万赵军俘虏押到黄河边,推入滔滔河水之中。 在踏上长平战场之前,白起已经为秦国攻克数十城,兼地千里,而这些常胜不败的战绩背后,是几十万军民曾经鲜活的生命,或斩首,或水淹,或沉河,无所不用其极。秦昭襄王因白起战功显赫,封他为“武安君”,后世还给了他另一个恐怖的称号——“人屠”。 3 点燃长平之战导火索的人,是一个叫冯亭的郡守。 公元前266年,范雎被任命为秦相,据他提出的“远交近攻”之策,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白起带兵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如此一来,韩国的另一座城上党(在今山西长治)成了一块“飞地”。韩王下令将上党献给秦国,以求平息战火。 上党臣民“恶秦”、“畏秦”,不愿归属秦国,上党郡守冯亭召集部下商议决定将上党及周边城邑十七座献给赵国。他们推测,赵国若接受上党城邑,秦国一怒,必将攻赵,到那时,韩、赵合力抵抗,一定能阻止秦军。 冯亭派人前往赵国,面见年轻的赵国国君赵孝成王,洽谈归降一事。 赵孝成王请来他的两个叔叔平阳君赵豹和平原君赵胜商量对策,这两位长辈给了他完全不同的建议。平阳君认为,圣人将无缘无故得到的利益视为祸害(“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接受上党的投降是引火烧身,必将惹怒秦国,后患无穷。身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却持相反意见,说:“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孝成王不愿放弃眼前利益,采纳平原君之言,将上党收入囊中。这一虎口夺食的举动为两年后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一如冯亭所料,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年),秦国果然将矛头指向赵国,派出左庶长王龁率军向上党发起进攻,迅速占领了该地,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于赵而言,上党失守,不甘失败的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率赵军四十余万应敌,形势一发不可收拾,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在长平一触即发。 廉颇与白起并列战国四大名将(典出《千字文》:“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久经沙场,老谋深算。他经初步较量发现秦军士气正盛,锐不可挡,但其远离腹地,粮草供应是一大问题。廉颇分析形势,依据有利地形,以丹水为屏障,采取坚壁战略,无论秦军如何挑战,再也不与王龁正面交锋。 4 秦赵开战以来的损耗加上长时间的对峙使双方的粮草供应出现了严重问题,尤其是赵国,赵国王宫里甚至也要节衣缩食。秦国非常害怕廉颇高筑围墙,固守阵地,于是使出了反间计。秦相范雎派人到赵国行贿,并散布谣言,扬言廉颇将投降,说秦军不怕老迈的廉颇,只怕赵国用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 赵孝成王很年轻沉不住气,鉴于粮草难以供给,逐渐对廉颇的坚壁策略开始动摇,再加上秦的反间计,终于派赵括替代廉颇。赵括毫无实战经验,只知纸上谈兵。秦王这边眼见时机成熟,也马上换将,悄悄用老将白起代王龁为主将,并“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赵括上任后,一改廉颇方针,仓促转守为攻,带兵跨过了本被廉颇视为屏障的丹水,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一步步地走向深渊。赵括率领赵军主力大规模出击。白起命先锋部队诈败,不断诱敌深入,将赵军引至秦军预设的壁垒,同时派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断绝赵军后路,切断了赵军给养,对赵军形成包围。等到秦军对赵军主力形成分割包围时,赵括察觉形势不利,早已无路可退。 此时,秦昭襄王积极支持前线,宣布凡参战者赐爵一级,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派往长平,完全阻断赵军的后路。穷途末路的赵括决意拼死一搏,亲率精兵强行突围,一出阵就被秦军射杀。赵军战死约20万人,余下20余万人在绝粮的情况下被围了46天。到九月,赵军之中已经出现偷偷杀食同伴的惨烈局面,最终饥乏无力抵抗的赵军,向白起拱手而降。 面对20多万的赵国降卒,白起虽然取得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次胜利,然而,紧接着他该如何处置这只庞大的队伍?白起经过反复思忖和艰难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忠贞于这个让他陷入两难境地的大秦帝国,毅然担负起对这支庞大的降卒队伍屠杀的千古罪名。据史书记载,除年纪小的240人被放回赵国之外,其余全部坑杀。长平一战,秦军共歼灭赵军45万人。(“乃挟诈而尽阬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这一天,无数赵国人失去了他们的儿子、丈夫、或是父亲。 秦赵之间这场惨烈的战争使秦国也元气大伤,国内粮食缺乏,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秦虽破敌于长平,但秦卒也死者过半,国内空虚。面对这样的局面,赵国二十多万降卒若放则又成为赵国与秦国相抗衡的力量,若留则粮草不济,难免赵卒不发生哗变叛乱,而且秦国也没有足够兵力来对这其进行绝对压制。史书记载“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5 长平之战的最后一个亡魂,是白起。 经过近一年休整,白起平定上党一带,准备亲率大军,一鼓作气攻下赵国邯郸。韩、赵两国唇亡齿寒,情急之下请出苏秦的族弟、纵横家苏代前往秦国游说范雎,促使白起退兵。 苏代一见范雎,劈头就问:“赵国灭亡,白起凭借战功贵为三公,您甘心屈居其下吗?”接着他又劝说范雎:“之前上党城破,百姓宁可归赵也不降秦,如果灭掉赵国,它北边落入燕国,东边并入齐国,南边归于韩、魏,你们秦国也无法得到民众。不如趁着韩、赵惊恐万分,让他们割地求和,免得武安君再立功勋。”此时的范雎得宠于秦王,的确不愿看到白起功高于己,于是向秦王进谏,说秦军不宜继续作战,还是命白起撤兵,同意赵国停战媾和吧。 白起正要直捣赵都,秦王一道军令将他召回,错过了攻灭赵国的最佳时机,内心愤懑可想而知。 从此之后,君臣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秦昭襄王四十九年(前258年),赵国愤而毁约,不愿割让本来答应的城池,秦王再次兴兵攻打邯郸。白起身染重病,未能出征,秦军初战不利。 等到白起病愈,秦王盼着他披挂上阵。白起却说,这个仗不能打,诸侯怨恨秦国,每天都有援兵到达,况且长平之战我军死伤过半,国内空虚,一旦开战,在诸侯的里应外合之下必败无疑。秦昭襄王不听,命王龁攻赵。结果,秦军在邯郸城下大败而归。“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白起听闻秦军打了败仗,发出如此悲叹,对秦王而言无疑是嘲讽。秦王得知后震怒,强令白起必须出征,可他依旧称病。秦王一气之下,将武安君白起贬为士伍,迁往阴密,流放之前因其病重暂居咸阳。 又过了三个月,前线形势愈发危急,秦王更是恼怒不已,把气撒在白起身上,强令他即日动身离开咸阳。白起出城不久,秦王在范雎的进谏下派出使者,带着宝剑,在距咸阳西门十里的杜邮(在今陕西咸阳市)追上白起,命其自裁。催命使者到了,白起接过剑,仰天长叹:“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沉默良久,又说:“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吾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这就是一代名将的遗言。说罢,白起自刎而死。 白起为秦国歼敌百万、克城百余座、吞并几千里,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梁启超对战国时战死的士兵人数做过统计,认为“战死士卒两百万有奇”,其中死于白起手下的就多达百万。 6 白起死后,一个复杂的名将形象逐渐形成。中华名将辈出,白起独一无二。他是统一天下的功臣,也是坑杀赵卒的凶手,他是帝王尊崇的名将,也是百姓憎恨的罪人,他是战神,也是人屠。这一切,似乎并不矛盾。把历史的镜头拉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站在历史的河岸,瞭望着广袤而平静的华夏大地,我不免发出这样的哀叹“须知今古事,棋枰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 “剩得几行青史”,让我依稀看到“斜阳下、断碣残碑”。历史是那么不可思议,又是这么不可逆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