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田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新用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四口塘的鱼 于 2019-12-12 10:38 编辑
湖北罗田,你为什么这么优秀? ——今天无意中在网上找的一些资料分享给大家 ---------------本文 原著来自 搜狐网 作者:戴哥说事、 我的家乡湖北黄冈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南麓,东邻英山,南连浠水,西与团风、麻城接壤,北与安徽省金寨县交界,是中国知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甜柿之乡”“茯苓之乡”。 最令我骄傲和自豪的,罗田还是革命老区。1947年9月4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南麓的罗田重镇滕家堡,解放了罗田北部地区;9月6日,刘邓大军又挥师东进,攻下了罗田县城。在这当中,罗田百姓积极配合解放大军,作出了许多贡献。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这也决定了大军跃进沿途关山万重、险阻诸多。 摊开军史战典,一个个地名如雷贯耳:汝河,雷岗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大埠口,淮河渡口刘伯承亲乘竹排持篙试水;三河尖、叶集、金寨、六安、石牌,捷报频传;西王店、柳子巷,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三角山,高山铺战役前指挥员拄杖登临视察镜头中留下永恒瞬间……
据史料记载,红军12次攻打罗田县城,其中第一次土地革命时期7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攻占罗田县城5次 涉及罗田的部分战役战事资料 、
罗田县城先后五次从国军手中夺取。如此说来这里应该是惨烈的“拉锯战”锋口,但正式出版的战争书籍中,家乡罗田却鲜有提及;个别战争书籍、回忆文章中附注的地图,偏重作者亲历线路也很少标注“罗田”。 刘邓首长在罗田县石桥铺开过会。参军后接触到史料,带着疑问翻开一套半米高的军史图册,找到一张照片的说明词:刘邓大军途经罗田开赴英山。这算是权威史料中的比较详尽一笔,战争年代照相机是稀罕物,笔杆子也是稀缺资源,自然跟着主帅、主力、主阵走。 罗田县“滕家堡”这一地名出现频率较高,不仅设过刘邓六纵指挥部,后来还成立了“胜利县”。个人回忆录如《百战将星杜义德》、纪念文集《刘邓大军史话》倒是提到罗田。 再查县志,发现几行不太醒目的记载:刘邓六纵离开罗田转出大别山之前,在我们镇子上的僧塔寺开过会。 就在前不久,一位爱好红色收藏的80岁罗田人,居然购得一张1947年10月14日出版的《东北日报》,上面赫然写着 “我部另部五日第四次攻克罗田县城”! 结合上个世纪出版的《鄂东风云》《伟大的转折》《战斗在大别山》《大别山革命小故事》《大别山老根据地红色歌谣选》等资料,基本可以得出一个事实:罗田不仅是后方、更是前线! “拉锯战”地段啃的往往都是“硬骨头”,越靠近山高林密的主峰越是国民党军队、地主武装负隅顽抗的最后堡垒,“红军走了白军来、刘邓跃出地主还” ,哪个村落不缺丁少男、不闻妇幼啼哭? 罗田百姓欢迎红军的素描画
本文作者的大伯父和姑父就是参加红军掉队后,化妆成游学生寻找队伍并重新加入英罗游击队、独二旅,好不容易盼来了刘邓大军主力,却被地主武装土匪“小保队”杀害。可见罗田重峦叠帐、河川沟壑之间的战斗未曾间歇,以致解放初鄂豫军区司令员王树声还提兵重返主峰剿匪。 有些战役打的是一个狭路相逢的“勇”字,有的进攻赢在一个运筹帷幄的“谋”字,非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发生在罗田土地的解放战史,可能是一个“情”字最富有特点。战争的主角军民并肩战斗,战国军、斗土顽,护伤员、筹粮棉……哪一样少得了“后方”老百姓的支持配合?!
军史记载,1947年隆冬将至,十几万大军没有棉衣御寒,党/中/央准备从华北送棉衣到大别山。刘邓首长考虑路途遥远阻隔重重决心自己解决,将部队分遣至皖西、鄂东,依靠军(自染、自缝)民(借棉、借布)群众,1个月内就解决了十几万人的棉衣。
小时候听奶奶讲,她这个“小脚媳妇”还教战士们烧稻草灰染军装、识别田间可食用野菜、用柳槲治冻疮,妇女们还赶纳鞋垫送给亲人。 不久前还获悉,罗田大河岸王氏祠堂翻修挖出刘邓大军用过的石凿马槽,老一辈乡亲们还依稀记得军民同甘共苦“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共迎“大别山天了光、全中国要解放”的朝阳……
大别山民众自发支援刘邓大军 烽火岁月留在无声大地上,民间传说流淌在百姓心间,也一定唤起经历者后人的记忆。
去年夏天老家大别山主峰发洪灾,“军属之家”的几位老军属向常联系的在京老兵后代告急,“老一辈肩并肩出生入死、后辈人手挽手共御天灾”,百名“红二代”发来慰问信,以各种方式支持大别山人民。 一代名将杜义德的夫人齐静轩老阿姨在有关罗田资料上题字 此可见,大家不仅记得那些一役定乾坤的地名,一串串数字浇铸的丰碑,还记得古银杏树下宿营的稻草门板、送大军出山的锣鼓高腔。
听闻老区恢复重建曾经走过红军、红四方面军、刘邓大军的“兵道口”太阳寨,百岁老上将向守志挥毫题字相赠,某军校院长徐将军墨宝声援,知名军旅杨画家一气创作了五幅当年战争图境……这中间联通的是“鱼水情深”的血脉脐带! 太阳寨兵道口建设正在动议当中,将成为国防教育基地 先辈曾经力挽狂澜,英雄写就旷世奇篇。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条蘸着热血与温情的情感链条,把革命家庭同老区人民紧紧地系在一起,有了后人们情深义重的呵护、培育,老区必定谱写出红色人文与绿色景观情景交融的壮美奇观。
请在心灵的地图上骄傲地标注上家乡的一抹“红色”,那些串起的记忆珍宝就是献给祖国母亲的珍珠项链! -----------------本文 原著来自 搜狐网 作者:戴哥说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