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人、黄帝和黄帝王朝27:良渚古国的起源、形成与泯灭史考(修改版)
文|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良渚古国的人口来源
1、上古中国人口的一元两系三族构成和良渚地区(环太湖)原居民的古胡人性质
2、古华人北进东迁的结果
3、良渚原居民的来源
二、良渚古国的主要氏族
1、鸤鸠氏(王族)
2、有虞氏(巫师族)
3、五雉和五鸠
4、扈民
三、大约距今4800年,良渚古国被凤少昊统一
四、黄帝和颛顼对良渚的统一
五、良渚文明的影响力:穿透历史和族群而存在
主题词 良渚 鸤鸠 有虞 黄帝 颛顼
研究上古中国历史,良渚文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上世纪前期发现良渚文明以来,良渚作为一个上古文明的地位得到了肯定,但是如何把良渚文明纳入华夏上古文明体系,却有很多的不同看法。
在此之前,我已经就良渚文明写出过2篇文章,第一篇是《良渚古人是鸠(尼)鸟,为古书记载之九黎》,第二篇是《再说九黎与良渚》,基本搞清楚了良渚古国的起源、形成和泯灭历史。
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关系理清后,人们发现龙山文化中的人兽面纹、礼制、玉礼器、陶礼器皆来自于良渚文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从良渚文明发掘出来的遗址越来越多,完整的古城,庞大的水利工程等,都可以证明良渚文明在上古中国处于源头的地位。
经过考古学界的不断努力,良渚文化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谱系被确定下来。根据良渚人的DNA测定显示,这个族群广泛分布于沿海地区,涉及古代百越、东夷两大族群。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良渚古国兴衰历史提供了基础。
一、良渚古国的人口来源
1、上古中国人口的一元两系三族构成和良渚地区(环太湖)原居民的古胡人性质
首先还是要谈上古中国大地上的人口种类。这说的也是重话,但是为了搞好研究,重话再说也无妨。
我的华夏人口起源理论,基本就是一元两系定位。一元:就是距今30万年以来起源于中国西南及中南的华夏现代型智人,我称之为“华胡原始群”。两系:就是在末次冰期内,华胡原始群发生了分化,西部的泛滇黔地区,生活着华原始群;东部的泛南岭地区,生活的是胡原始群。华原始群向北扩散,演变成一个生活于秦岭以北的分支——安原始群。这样的话,华原始群(华尼人)、胡原始群(胡尼人)、安原始群(华尼安人)组成末次冰期内的华夏三族居民。
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东海有大片的古东海大陆,所以东部的胡原始群是逐步东扩,一直生活到了古东海大陆上去了的。古东海大陆,有些人叫做姆大陆,生活在这里的胡原始群,可能就叫做胡姆人。河姆渡可能就是胡姆在语言上的遗迹。
距今1.8万年气温回升,西南地区人口激增、冰川融化导致洪水频发、地震等次生灾害伴发,西南地区的古华人强力外迁,形成人口外扩的推力中心,推动上古中国人口迅速外扩,如向北进入高纬度区、向西进入青藏高原区,继续向东进入大海岛屿,并进而跃进到美洲。
但是距今12800年到11500年的近1300年里,发生了一次降温事件(新仙女木事件),进入高纬度区(北亚、欧洲)、高原区(青藏高原)的人口和这里的原有人口,遭到了灭顶之灾,这个期间在以上区域出现的文明,不论多牛,都惨遭淘汰;新仙女木事件很奇怪,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但是对上古中国的影响,仅表现在东部沿海,也就是对上古中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影响。所以这次新仙女木事件,对中国西部的古华人和古安人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对中国东部的古胡人,却产生过毁灭性的影响。对中国以外的人口,也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原因在哪里呢?我多次说过,原因就在青藏高原本身的屏障保护作用。
距今11500年后,气温再回升,本届文明,才真正步入爆发期。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欧洲还有一次200年的降温事件发生,这些对欧洲文明都是不利的因素。华夏文明的发展却是没有受到影响的,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根据我的人口理论,上古中国东南方,环太湖地区的原居民,主要就是古胡人。
2、古华人北进东迁的结果
距今1.8万年的升温,导致了西南的古华人的外迁。外迁实际的主方向是向北和向东。向北的一支是风姓支系,华胥氏是其核心。这一支在秦岭北形成了古夏人(华尼夏)。
向东的是古华人的主力人口,成分很多。他们进入上古的所谓的“都广之野”,就是南岭地区,这个地区北到湘南、南到两广北部,处于太阳北回归线两边地区。古华人以都广之野为中心,向北扩大到两湖,在两湖地区与古胡人一起形成了新的古华人(华尼尸或夷),显著的标志是形成了“尸”崇拜,“华”崇拜也从“火”崇拜进化成了华(太阳)崇拜,而且华的发音从ha转化成了hua。
这样在距今10000年以后到7000年以前,上古中国西部,秦岭以北形成了古夏人,秦岭以南形成了新的古华人(尸或夷)。东部依然是古胡人诸族。古华人在夏时期才被称为夷人,西周把夷人的概念贬义化。
3、良渚原居民的来源
考古学界为良渚建立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谱系”结合我的上古人口理论就完美了。从人口的角度讲,良渚文化的来源要向上追溯到河姆渡文化,即东部地区最早的古胡人文化。河姆渡的图腾是“双鸟朝日”图腾,鸟是鹄,太阳是胡,鸟日关系是“护”。东部诸胡的图腾的共性是“鸟日一体”图腾(鸟和日共处一图中)。高庙的不同,就是在“鸟日一体”图中,在鸟身体里嵌入了红色的太阳标志(华标志),实际上是古华人对原始的古胡人图腾的改造利用。
良渚居民的本地来源,就是原有的河姆渡文化居民,古胡人。
西部来源:来自两湖地区的古华人(古尸人或古夷人,以前我也说过是来自西部的尼夷人)。古华人的学名,我给出的是“华尼尸”,后来“尸”转化成了“夷”。所以我以前也把华尼尸人简称为尼夷人。
良渚居民,就主要是这两种成份的人口起始的。属于古胡人性质的原始的九扈(扈民)和属于古华人的鸤鸠等。他们的统称是鸠尼,就是以鸠为尼,尼是祖,即以鸠为祖,鸤鸠氏族是宗主氏族。
二、良渚古国的主要氏族
1、鸤鸠氏(王族)
下图基座上面的鸟是“鸠鸟”,也就是“鸤鸠”(尸鸠)。鸤鸠是良渚古国的祖鸟,在良渚文化具有至高的地位。我以前也说良渚族群是“鸠尼”,良渚族群北迁后演变成了九黎,原因就是良渚古国是以鸠为尼,尼就是祖的意思。
我多次告诫,不要把良渚的圣鸟“鸤鸠”搞成了“鸤鹫”。在《诗经》中,鸤鸠是一只美丽的鸟、美好的鸟、吉祥的鸟、给人遐想的鸟、给人希望的鸟。
在良渚古国,鸤鸠氏族处于宗主氏族的地位,是良渚古国的王族。